美国电影《黑天鹅》又名《双面娇娃》赏析
luyued 发布于 2011-03-01 19:37 浏览 N 次美国电影《黑天鹅》又名《双面娇娃》赏析
——成人童话中的分裂
我们都注定要带着人的全部优点和弱点活着
——曾奇峰
剧情介绍:
妮娜(娜塔莉·波特曼饰)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是一名纽约年轻的芭蕾舞演员,她和支配控制欲极强的母亲住在一起,生活中从未闪现过父亲的影子。她的母亲曾是一个失败的芭蕾舞者,不满情绪充斥在对其女儿的塑造之中,女儿成了母亲的“作品” 或她的一部分,母女的关系纠缠于爱恨情仇、令人窒息的控制里,她的命运酷似白天鹅。妮娜防御性地分裂出双重人格,如同天鹅的黑白两面,去应对母亲那只老天鹅的苛刻、控制、残害,但同时又温暖、呵护、鼓励、期待的束缚。
在新一季的《天鹅湖》公演前,艺术总监决定换下年长的首席舞者柏丝(薇诺娜·赖德饰)。对于新主角他有两个候选人:妮娜和莉丽(米拉·库妮丝饰)。艺术总监创新点在于,此次《天鹅湖》的公演要求一人同饰黑白天鹅,打破传统的二人分别表现的黑白天鹅。要具备一人同饰黑白天鹅两个角色,要求演员既要有白天鹅纯真、美丽、善良、温柔、高雅、聪慧、圣洁、超凡脱俗的表现;又要展现黑天鹅神秘、欲望、黑暗、诱惑、邪恶、激情、放荡、野性等复杂情感的释放。看起来妮娜较适合白天鹅,而莉丽更具黑天鹅的特质。竞争在妮娜与母亲的纠结中、与自我的挣扎中、与莉丽的较量中展开。妮娜也许获得成功,那分裂的人格得以整合,让黑白天鹅融入一体;但也许继续分裂下去,可能毁灭自己……
童话故事的隐喻:
成人童话故事《天鹅湖》,讲述一个纯洁可爱的女孩,被白天鹅的躯体束缚,她试图寻找自由,但唯有真爱才能让她解除束缚的魔咒。当她感到和王子在一起的愿望就要现实时,就在她表白爱意之前,同胞姐妹黑天鹅诱惑了王子,留下了白天鹅独自添食自己的伤痛,而仍不得解束。最终她选择了死亡,在死后终获自由。
童话故事的隐喻:童话故事包含了一些儿童(以及成人)内心怀有对居住在世界上的人的本质的最深刻的信念。同样也包含了与情感发展相关层面的主题,如嫉妒、贪婪、欺骗或分裂等主题。分裂的动力几乎迂回通过每一个童话故事,凸现了“好与坏”之间的原始斗争。因此,我们可以在多数流传很广的童话故事中发现好的和坏的母性映像。在好的一面,我们看到好母亲或神仙教母;坏的一面,如女巫、邪恶的女魔法师或坏心肠的后母。
根据最早的分裂体验发生于儿童与母亲(出生、断奶)之间,而非与父亲的关系这一观点,在童话故事中,父亲被描绘成是无用的且处于外围边缘人的这一点,就很容易被想明白了。如《白雪公主》、《灰姑娘》(儿童童话)或《天鹅湖》(成人童话)等故事中,父亲在何处?国王都干什么去了,也不来关照一下女儿?
所以,童话故事中总要安排一个“王子”,早年父亲缺失的替代,以足够坚定的爱来解除女主人翁的魔咒,拯救这些可爱可怜美丽的女孩。在儿童童话中,坏母性形象总被打败或消灭,公主们终得拯救,王子的一吻,白雪公主醒了过来;王子给灰姑娘穿上“水晶鞋”,灰姑娘变成了公主,他们结婚了,从此公主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有人若想继续编这童话故事,继续的婚姻生活就进入了成人世界。那就是十年后公主提出离婚,原因是与王子婚后的生活中,王子依然故我地去打猎、交朋友或喝酒,根本无视公主的存在,公主再也无法忍受这样守活寡的生活。当神仙教母提问王子为什么不好好照顾公主,好好过婚后的日子,王子一脸无辜的表示,神仙教母没有告诉婚后怎样生活,只是告知结婚了就过上幸福生活……神仙教母晕倒。
儿童童话故事无法充分实现它们的最初目的——永远地将“坏”根除掉这一事实,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其内心有一个日益增长的意识及一个重要的学习体验,那就是好和坏能够在同一个人身上存在。因为即使童话故事中的女巫、邪恶的女魔法师或坏心肠的后母被毁灭了,但有关自体坏的感觉依然持续存在。随着儿童的心智日益成熟,他们会随之转向其他方式的应对,解除自体坏的感觉,运用幻想,象征性地调和好与坏之间的分裂。他们采取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一系列围绕着所谓的“双重自体”现象的成人童话来实现这种调和。
成人童话中的分裂
对于双重自体,我们不陌生的说法就是“两面性”,或通常比喻的“一枚硬币的两面”。
双重自体的概念,起源于德国的一个神话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贯穿着这样一种信仰,即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复制的自体。在一些情况下,这种“复制的自体”是以自己的影子的形式出现的。故事中有好与坏的分割,有正在进行的两者之间的斗争以及必然出现的良善战胜邪恶的高潮。只是故事中分裂的两部分被描绘成单一个体的两部分,是用两个看上去是同一个人分开的两部分的人代替了神仙教母和女巫。
“双重自体”的故事中包含的信息就是,要消灭坏的极大努力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自我毁灭。这一信息与儿童童话故事中呈现的信息非常不同。要做一个成人,就要面对好与坏可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一事实。
本片中,妮娜的母亲正是这种集神仙教母和女巫于一身的母亲。既是温暖、呵护、鼓励、期待的,如管理女儿饮食起居,身体营养的调补及放松,芭蕾舞鞋的修善,争取角色的鼓励;同时又是苛刻、控制、残害的形象,如严厉地喝斥,疯狂的剪掉女儿的指甲,不给女儿一丁点自由的空间,恶毒的咒语。总是以黑衣现身的母亲,正好相反地衬托了一身洁白的女儿妮娜,也预示着妮娜的生存只能表现她的“半面人生”。
本片以成人童话故事为基调,以象征的手法,改创的思路来展现剧中剧人物黑白天鹅集一身的分裂及整合的命运发展。
《天鹅湖》舞剧基调一直是,当白天鹅不能嬴得王子的爱情时,就等于被宣判了“我不好”“我不完美”,“我被否定了”,要么一直被束缚下去,要么杀死自己得以解脱。类似的成人童话还有《美人鱼》,王子没有爱上她,就要付出美丽的双脚,变成一条半人半鱼的美人鱼,尾随着在海上航行的王子前行。当然美人鱼的故事呈现的是部分杀死自己,相比天鹅湖故事中完全杀死自己来得较不极端一些。
女孩(男孩也一样)若从小就被植入这样的观念,非此及彼、非黑即白、非好即坏、天堂地狱,爱憎分明,不完美就破碎,不成功便成仁,不完美吾宁死。在由成长过程中循环往返地重复体验,就渗透到潜意识中去。伴随的情感张力也处于两极的摆荡之间,极爱时被“撑”死;无爱时被“饿”死,横竖都是死。行为表现呈现快速地到颠狂的顶峰,手舞足蹈;然而急速地跌落到黑暗的低谷,哭闹上吊武刀弄枪。这极高的爱恨如民谣所唱:爱你爱你真爱你,请个画匠来画你,把你画在枕头上,又亲你来又摸你;恨你恨你真恨你,请个木匠来做你,把你做在砧板上,一刀一刀剁死你。分裂的两极呈现,正是成人童话传递的寓意。
双重自体的整合
影片的前半部分,舞剧里已改良了天鹅湖的本意,艺术总监创新了女主角的设置,一人同饰两角色,暗含人性的两面都要得到表达。并在艺术总监宣布此消息时,其画面呈现了两个上半身分裂的艺术总监的镜头。艺术总监倾向于妮娜出演A角,扮演白天鹅对于妮娜是再适合不过了,但演黑天鹅,总觉得她缺少邪恶的一面。所以另定了一个B角莉丽为黑天鹅人选。而剧外,妮娜的生活仍以传统的白天鹅命运在上演。母亲分裂方式地培养,妮娜内化了保留“好”的,拼弃“坏”的分裂模式,变得不完整的她只能以脆弱、胆小、小心翼翼的步伐、压抑的情感来表现舞剧里黑白天鹅。
艺术总监不断地启发妮娜,要表现出黑天鹅邪恶、诱惑的一面,甚至以身相试。当强吻妮娜时,被视为胆小懦弱的妮娜反咬了总监一口。咬这一口意义非同小可,她最终获得了一人饰两角的A角。
咬这一口重要到可以说是妮娜人格发展进程的里程碑。它显现了妮娜隐匿压抑的另一面是有反抗和自我保护力量的,只是这股力量更多用于压抑和转向攻击自己上。对母亲控制的焦虑下意识的抓伤自己;总是把手弄出血,那是母亲对她惩罚——剪去她指甲的自我惩罚;得到了A角兴奋地告诉母亲,但在出演前又出现躯体变形、断裂、脚指头粘拈、出血,那是对超越母亲的潜意识内疚感,以幻觉的方式实现自我惩罚,无意识让自己演出失败,实现母亲的魔咒。
出血,这部影片中妮娜有太多的出血,手指出血、脚指出血、背抓出血、鼻子出血、竞争中杀人(幻觉)出血、最后是自己腹部出血……血液象征着生命的能量管道;流血预示着生命存活的可能性;自虐出血下意识的作用,几乎都是缓解心灵的痛苦、压抑的释放;女人出血最能象征的就是——新生命的诞生。
剧中剧的黑白天鹅妮娜,其双极自体逐渐在整合。但来自整合的艰难和痛苦极其代价在影片中呈现给观众。她的人际关系中一直只有母亲,那是母亲控制的成果。后来似乎与是她影子的替补B角莉丽走得近一些,但莉丽总是时隐时现,时近时远。是莉丽在与她竞争黑白天鹅的角色,但莉丽还是会鼓励和肯定她跳得好;是莉丽打了她的小报告而后又向她道歉;是莉丽把一支香烟给她抽,让她感觉到片刻的放松;是莉丽约她出去跳舞,第一次冲破了母亲的阻挡;在冲突竞争中,拼命制服怯弱和胆小,挣脱母亲的桎梏,不再重复母亲的诅咒,杀死自己的竞争对手,终究获得黑白天鹅完整的演译。
熟悉的《天鹅湖》音乐响起,美丽、纯洁的白天鹅优雅轻盈地飞过来,抬起那忧伤的双羽,整理那零乱的羽毛,那般楚楚动人,那样高贵圣洁,让你觉得捧着怕化了,唅着怕被咬着,倍受怜爱。黑天鹅要出现,意示着妮娜身上那神秘、激情、力量、诱惑、欲望、邪恶、野性的一面要被接受,要被承认,要给黑天鹅应有的位置。黑白天鹅的较量开始,影子被杀死,白天鹅退去,黑天鹅出场。
出场的黑天鹅,目光坚定有力,充满欲望的张力,手臂手指生长出黑色的羽毛,逐渐变成力量的双翼,似大鹏展翅飞到了舞台中央。一身乌亮油黑的羽毛,一脸神秘莫测的诱惑,展开野性的本能,挥洒激情的幽光。王子被俘获,男性被征服,总监喜惊叹,莉丽在鼓掌,观众被震撼。
结尾,再次穿上白天鹅衣服的妮娜,内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倍感交集地看着洁白衣服上浸出的殷红色血迹,那杀死的影子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自己杀向了自己。经过完美破碎后的挣扎,白天鹅死亡,死亡象征着重生——黑白天鹅一体诞生了。
分裂整合的启示
两个自己的故事包含的寓意是,试图消灭“坏”的不仅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且是鲁莽的行为。如果人格从其真正的本质来说,被分裂为好的和坏的、对的和错的、黑的和白的,并且这种分裂既深邃又广泛,我们如何维持一幅有关我们究竟是谁的完整图画?问题并不是邪恶是否存在,而是邪恶的确存在的事实,人们如何去过一种合理的生活。
导致妮娜发展到这般分裂程度的始作俑者,早先可能是父母或养育者,后来是老师或老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非常严厉和控制、苛求孩子完美的父母就可能养育出妮娜式的孩子,发展出分裂的人格病理特征。对某些像妮娜那么优秀的年轻人而言,经常会在渴望符合父母的要求及加速叛逆之间产生紧张情绪。为缓解或处理这种紧张情绪,他们的解决之道便是采取“双面人生”——一方面恪守规矩,表现得成绩好、优秀出众、或是乖乖女、听话男,是家庭中学校里服从的规范;另一方面侮蔑规矩,将所有的规范踏在脚底下,做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他/她们总是表面循规蹈矩,背后阳奉阴违。分裂的“双面人生”最大的危害还在于,这样的孩子会突发冒险事件。要么伤害自己,把自己搞残废,要么伤害他人,触犯法律,最终还是把自己搞残废(心理残废)。
最近电视的法治频道就报道了一起情杀事件,16岁的乖乖女,学习成绩超好,父母管教严厉,在父母面前从来就是省心的女孩,是父母的骄傲。突然一天公安发局来传讯,愕然惊呆的父母才知女儿向她的好友刺杀了十几刀,原因是好友夺走了女儿的男友。事后父母反思,平时只关注女儿的学习,对于她的情绪情感、心灵的成长非常无知和无视,根本没有觉察女儿的情绪变化,女儿又不能向父母表述,因为知道父母从不接受这种“不好”的行为。如此压抑的女儿,情绪积攒到崩溃的边缘,采取了极端行动,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父母们,不要让你们的孩子表现得太乖,太好,生活学习中适当地让孩子发发情绪,放松放松,有点小“坏”是自体完整的平衡。总是让悲剧发生方才省悟,那代价常让人承受不起!
心理治疗的目的就在于,如果个案要停止通过病理性的互动将自体坏的部分分裂出去的举动的话,那么首先就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被认为是“坏的”东西并不一定就要去拒绝、去抛弃,甚至去残害杀戮。好与坏能够共存这一事实使得“坏”能够作为自体完整的一部分而被接纳。
当你生命中的每个人的决定都取决于他们对你的期待时,有句话这样说:“好女孩后毕业,真女孩先毕业”。
参阅书籍:
1、(美)谢尔登·卡什丹著《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理论、实务与案例》,鲁小华等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2、曾奇峰著《幻想即现实》,希望出版社出版。
- 06-08· ABS/PA-777B/台湾奇美
- 06-04· 邵文瑞的生日
- 06-04· 音缘错
- 06-04· 【专辑】发烧大碟【奇迹
- 06-04· 東軟
- 05-31· [转载]我的读后感:《天鹅
- 05-31· 金雅中和李瑶媛
- 05-30· 吴越钱氏
- 05-30· [转]原来金鸟就在身边
- 05-30· 银鸟与金鸟
- 05-30· [转]金鸟与银鸟
- 05-29· 马俪文《我们俩》:在生
- 05-29· 分享好歌^^~金雅鐘---瑪利
- 05-28· [转载]优秀“莲品质格言”
- 05-27· 【转】 转载:神传文化造敦
- 05-27· 音缘
- 05-26· 敦煌印象
- 05-26·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
- 05-26· 棋峰会专家文集:“敦煌棋
- 05-26· cheap broncos jerseys-red 54x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