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动休闲 > 旅游用品 > [转载]蒋登科教授访谈 海烟:复活现实中寂灭的灵魂

[转载]蒋登科教授访谈 海烟:复活现实中寂灭的灵魂

luyued 发布于 2011-03-07 20:12   浏览 N 次  
原文地址:蒋登科教授访谈 海烟:复活现实中寂灭的灵魂作者:海烟

海烟:复活现实中寂灭的灵魂

访谈对象:海 烟

采 访 者:蒋登科

采访时间:2011年1月6-7日

采访地点:重庆北碚-大足

采访方式:电子邮件,网络平台

海烟,原名罗小玲,重庆大足人,1970年生。重庆市作协会员,2005年开始诗歌创作,作品发表于《诗刊》、《青年文摘》、《诗选刊》、《星星》、《绿风》、《大家》、《诗歌月刊》、《知音》、《散文诗》、《诗林》、《岁月》、《诗潮》、《现代青年》、美国《新大陆》诗刊、美国《常青藤》诗刊、台湾《葡萄园》诗刊、《澳洲彩虹鹦》、《当代小说》、《黄河诗报》、《阳光》、《西北军事文学》、《桂林日报》、《中国文艺》等纯文学刊物。作品入选《诗选刊》2009和2010中国诗歌年代大展特别专号、《中国网络诗歌前沿佳作评赏》、《中国网络诗歌运动十年精选》、《中国当代诗歌导读》,已出版个人诗文集《烟雨红尘》、诗集《原来可以这样爱你》。

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诗歌创作的?最初的创作动力是什么?后来能够坚持创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我从事诗歌创作的时间不是很长,05年才开始。最初写诗歌是想宣泄情感,后来在写作中发现了一种生命的回应,拥有了打开心灵花朵的理由。诗歌改变了我的个体精神,使我找到了隐藏于内心恬静、纯真之后的忧郁大海,找到了海浪和海浪中起伏的星辰。我的诗歌创作根本上是为了创造我的精神神话,来复活我在现实中寂灭的灵魂。

问:算起来,你的创作时间还不是很长。那么,你出版过多少部诗集?还出版过其他类型的著作吗?你的代表作是什么?你认为一个诗人的代表作的特点主要有哪些,或者这些作品何以成为代表作?你认为拥有代表作是不是一个诗人获得艺术名声和艺术地位的基本条件?

答:我出版过一部诗集和一部散文集,另一本新诗集正在整理出版中。《原来可以这样爱你》这首诗在《绿风》诗刊和《大家》发表以后,相继被《青年文摘》和《知音》转载,并被许多网站转载,引起较为广泛的影响。我觉得这首诗算是我现时的代表作吧。但我觉得一个诗人拥有代表作不一定就可以获得艺术名声和艺术地位。真正的代表作需要更大范围、更长时间的检验,直至她抵达格拉丹冬雪峰,成为这个多维世界的高音,具有更多语言之外的附加品质。

问:我知道《原来可以这样爱你》这首诗,而且你的诗集也是以这首诗命名的:“原来可以这样爱你/不靠近,不远离,不说出痛和幸福/想哭的时候,就把头高高抬起/我所经历的七月,眼看着/就要遭遇一场尖叫的风雨//当我们的誓言,碎成一地残骸/何必管它死去的方式,是在火中还是土里/即使翅膀,灵魂和诗句/瘦成嶙峋的枯枝,那截时光/依然会在凌晨两点/以石头或花朵的姿势颤栗//原来可以这样爱你/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不说/让我采一束月光吧/插在今夜我寂寥的窗前/过了今夜,我不再会有气力/为你写诗和流泪”。这首诗读起来感觉不错。我想知道,从创作者的角度看,你认为读者喜欢这首诗,主要有那些方面的原因?

答:著名诗人郁葱先生曾对《原来可以这样爱你》做过这样的评价:以“柔软而尖锐”的抒情姿态,直入当下女性心理伤痕之下的深层沟壑,捕获情感波澜之后象征性的秘密。一矢中的!我的思考与困惑不只是我的个体情绪喷发,还是对当下女性共性的提炼与体认。

问:你创作这首诗,主要是源于自己的切身体验还是对某些现象的诗意感悟?

答:诗除了自性的规律,还应该融合于时代的意境,改用王国维先生一句话:“有有我之境,也有无我之境。”我的《原来可以这样爱你》也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

问:我知道,你这个年龄段的许多重庆诗人(其实不只是重庆诗人,首先都是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和读者交流,受到读者关注,之后才逐渐在纸质媒体发表作品。换句话说,网络对于你和你们这一代诗人几乎是不可或缺的。请问,你自己是如何看待网络和网络诗歌的?

答:借助于网络平台,诗歌迎来了她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与许多优秀的诗人一样,我也是从网络媒体走向平面媒体的作者。
从2007年我进入著名的《绿风》诗刊论坛以来,我便成了当下网络诗歌的建设者与受益者,无疑,网络给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诗意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有了具有艺术与精神高度的际遇,在这个虚拟而真实的世界里,我得到了灵与思的提升。
有人针对网络诗歌鱼龙混杂的现象,说网络诗歌缺乏艺术高度、思想深度,这种认识极为偏颇,网络诗歌自由空间大,缺乏足够的有效引导和规整,部分诗歌确实存在品位低下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对网络诗歌说不,我们要从夜空中看到星辰的光芒,这里有着未来诗歌的蓬勃春天。我还听说,鲁奖都对网络文学打开了大门。

问:我也觉得网络非常重要,比如我们现在就可以不用见面而进行交流。那么,有了网络,有了网络诗歌的发展,你认为平面媒体的价值是不是会逐渐淡化,甚至最终被网络取代呢?

答:虽然网络诗歌发展繁荣昌盛,但也不可能取代平面媒体,这两种不同介质的平台具有互补性,那种把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对立起来的观念,缺乏辩证意识。传统平面媒体权威性的凝定与承载功能,非网络媒体可以颠覆。一般意义上说,网络媒体是河床,传统媒体是岸际,当喧哗的诗意浪花盛开在岸边时,我们才能说她是一朵成功的花!

问:你认为你创作的高潮期是在什么时候?当时,重庆以及整个中国新诗的艺术发展情况如何?在你的创作时代,你的创作在整个重庆诗坛上处于什么水平和地位?你的诗歌在题材、主题和表达等方面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我热爱着诗歌,只要我还热爱着她,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创作的高峰期。重庆的优秀诗人很多,并且都有个性的风格与特点,我处在一个什么水平和地位很难自我定调,这个话题应该由读者和权威的研究人员去回答。关于我的创作特点,著名诗家郁葱先生在他给我的诗集《原来可以这样爱》作评时曾有概括,现摘抄如下:近年来活跃于诗坛的优秀女诗人海烟以“柔软而尖锐”的抒情姿态,直入当下女性心理伤痕之下的深层沟壑,捕获情感波澜之后象征性的秘密。这些诗歌,沉郁、苦痛但绝不颓废,有照亮我们心理的光泽和支撑我们面向凡尘之远的金属骨骼。这部诗集是海烟个性的走向自由天空的隐秘叙述,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女诗人不屈于现有人性秩序的心性投影。

问:你认为决定一个诗人创作实绩的元素主要有哪些?在你的创作过程中,主要受到那些诗人或者作家的影响或启发?你认为知识积累对于诗歌写作有什么影响?

答:我认为一个诗人的创作实绩主要靠天性和态度。许多神性的诗意阳光只能来自天籁,勤奋可以成就诗人,但不可以成就优秀的诗人,优秀诗人是来自云层之上的使者。我的创作,早期主要受到席慕容、徐志摩和三毛的影响,后期则主要受到了泰戈尔、默温和阿赫玛托娃的影响,我说影响,表明这些人的风格没有改变属于我自己的贯承性主体色调。在诗歌创作中,我强调了天赋,但我认为后天积累对于诗歌写作也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如果我有段时间不读书,不去体察生活,我的灵感就会迟钝,当然也写不出好的作品来。

问:你提到了郁葱,他也是我的朋友。你认为读者的评价、学者的研究、作品进入教材和受到文学史的关注对于一个诗人的成名是不是具有重要作用?你的作品在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

答:读者的评价,学者的研究,作品进入教材和受到文学史的关注对于一个诗人的成名当然有重要的作用。我的作品在一些范围内也受到了关注,但我感觉这些并不是我追求的终极目标,诗歌是我个体心灵图腾,我写诗歌更多反应出我内心火焰对这个时代的激情投影,而我的创作过程则是风过水面,是一种自然无痕的现场行为,没有过多的功利观照。

问:你认为地域文化对一个诗人的创作有多大影响?坚持相对恒定的题材和主题对诗人的成名有什么帮助吗?

答:我认为地域文化和作者本身的生活遭遇、情感,都对其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如今具有大地感的诗人,比如雷平阳等,都从自己的生活地域中寻找到了重金属矿脉和坚持创作的深层动因。一个诗人坚持相对恒定的题材和主题有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但是我觉得在坚持主体创作取向的同时,放宽题材和思路,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也是一个优秀诗人所具备的条件。我要强调一下,地域感不只是指写狭义地域题材诗歌的感知状态,地域感有时是艺术群体一种非标签式的集体潜意识,艺术的,也是思想的。

问: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你遇到的主要困扰有哪些?最终是如何解决的?

答: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陷入一种思维和灵感都凝滞麻木的时期,刚开始时非常郁闷和彷徨,遇到这种状态我不再强写,听听音乐,读读书,散散心,等有了感觉以后再写。诗歌需要自由的情愫爆破,我不能用创作囚禁了自己。有时,我还受难于自己的语言困境,这时,我走进了语言层面与精神深度之间的炼狱,当然,穿过炼狱,我可以直达远在现实之上的真实。

问:许多人认为,重庆是中国诗歌的重镇,你赞同这个说法吗?你认为一个地区成为诗歌重镇的基本要素应该有那些?重庆的诗歌是不是具有这些要素?

答:重庆是中国诗歌重镇,这在中国诗坛是一个共识。一个地区有没有成为诗歌重镇,要看这个地区有没有形成足以支撑诗歌雄起的元素:一是优秀诗人群的集结;二是优秀评论家群体的集结;三是地方诗歌文化活动的空前活跃。显然,重庆诗歌界具备了上面所有的要素。

问:你认为20世纪的重庆诗坛上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有那些,可以按照不同时期来分别罗列?

答:关于这个问题,了解有限,不便回答。

问:你认为重庆诗歌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答:这个问题也不太了解,不便多言。

问:有些诗人在创作时名声好像很大,但他停止创作后,其作品几乎没有人给予关注而逐渐销声匿迹,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你觉得你的创作是否会面临这样的情况?

答:艺术的检验标准不是观众的掌声,她需要穿过历史邃道,接受时代甚至未来的考量。现场流行的东西不一定是优秀的东西,比如流行感冒。造成部分诗人作品昙花一现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流俗于浮浅和尘埃,没有卓越的担当和恒久占领人心的艺术质地。理想的现代诗歌应该追求意味深沉的境界,追求内质的整体效能。舒婷的《致橡树》、戴望舒的《雨巷》在多年以后仍然在流传,读者永远记住了他们的名字,是因为他们这些作品代表这个时代在呼吸,他们的文字之间闪烁着青铜的光芒。真正的诗歌创作是一个动态演绎过程,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演变着自己内在独立的诗意造型,并保持着一种永远不能完成的神话趋势,这个过程中,我不能讲述自己的未来,但为了未来,我一定能力求精彩讲述自己的现在。

问:在上世纪80年代,重庆诗人曾获得过全国新诗(诗集)奖,最近,诗人傅天琳以诗集《柠檬叶子》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就你的了解,重庆还有哪些诗人具有冲击鲁迅文学奖的实力或者潜力?

答:傅天琳老师获鲁奖,我一点也不意外,作为一个早期成名的重庆诗人,也是实至名归。这是我们重庆诗歌界的骄傲。重庆有许多优秀诗人,他们都有冲击鲁迅文学奖的实力和潜力。

问:有些诗人注重宣传,包括举行各种研讨会、在报刊上邀请名人撰写评论文章等,你认为这对于提高诗人的地位和影响是否有帮助?

答:宣传,包括举行各种研讨会、在报刊上邀请名人撰写评论文章等当然可以放大自己的影响,但是真正能留下声音还是要靠自身的作品说话。

问:你认为重庆诗歌要实现进一步发展,诗人、评论家和有关组织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你愿意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希望有关部门多组织一些质实的采风活动或培训学习,发现新人扶持新人。我愿意积极参与和支持。

问:谢谢你的回答,也祝愿你在今后的创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近期有什么新的创作规划吗?

答:最近我正在整理出版新诗集《海烟抒情诗》,这是我2010的最新作品,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出版。2011年,我还将继续自己的写作之旅,并力求在题材宽度艺术高度思想深度的三维追求上有新的突破。感谢登科教授让我有这样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不足之处,敬请斧正。

2011.1.7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上一篇:霞客行 下一篇:Photo Album: 歐都納度假村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