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动休闲 > 酒店 > 维也那,一座奢侈的城市(4)

维也那,一座奢侈的城市(4)

luyued 发布于 2011-03-04 12:42   浏览 N 次  

在维也那走马观花两天,季节不作美,也谈不上任何体验和深度,但仍然感觉到这实在是一个宜居的小城市。生在中华,长在中华,从来不想移民到其他国家,但如果上帝规定不移民就拉出去死啦死啦的话,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个小国家。
自古以来,无数的政治家都企图追求某种社会秩序或某种秩序状态,他们为此付出代价,或者成为伟人救世主千古流芳,或者成为罪人混世魔王遗臭万年。维也那人显然也追求了某种秩序。走进维也那,你会感到这是一个井井有条的小城市。这种秩序感在外观上首先就体现在了城市规划和建筑上,除了前面介绍的环城景观大道上的著名建筑之外,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风格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说句不一定是夸张的话,与我们有时理解的规划就是条条块块整齐划一的直觉不同,在维也那几乎看不到相同或近似的两个相邻建筑群或建筑物,他们风格迥异甚至反差甚大,但又和谐地聚合在统一的布局里。差异和多样化是秩序的基础,没有差异和多样化也就无所谓秩序。维也那的秩序感也许就体现在这种差异上,体现在这种多样化上。





作为浮皮潦草地观光旅游,也许过多的注意了城市雕塑。客观地说,欧洲的艺术雕塑无论怎样比较也应该以巴黎为最,但感觉上,维也那的雕塑虽然也大量地表现了英雄崇拜和宗教信仰,但总体感觉上则更具有平民化,人格化,生活化,建筑物上、围墙上、人行道边,随时随地都可能看到它们,随时随地给人一种空间上的艺术感觉。






史蒂芬教堂不远处商业区街道上的鼠疫纪念塔,记录了维也纳历史上悲惨的一页——黑色的1679年。那一年由匈牙利传来的瘟疫几乎把维也纳变成一个死城。瘟疫悄悄传开,然后迅速蔓延,死亡的人数每天都在增加,最后几乎是家家有病人,户户闻哭声。这场瘟疫最终导致维也纳14万人丧生,不论男女老幼,不论贵族平民,在死神面前人人平等。瘟疫过去之后,维也那人修建了这个巴洛克式建筑,于1693年建成,以这种方式来纪念他们所遭受的这场灾难,来铭记逝去的生命。


维也那的秩序感也体现在社会管理上。维也那是这次欧游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之一。司机兼导游是奥地利籍,一路上没少给我等灌输防偷防抢的意识,自从在埃菲尔铁塔上真正遭遇了一次之后,再也没有人以为导游是在吓唬我们,以此提高我们的警觉来减轻他自己的责任。进入奥地利境内以后,在导游的不断吹嘘下,一直紧紧绷着的防偷防抢的弦才真正放松下来。
乞丐通常情况下带给人们的感觉是无奈与悲悯。但以这种方式乞讨,较之匍匐在地残酷地向路人展示自己的残缺肢体或悲惨遭遇似乎更文明一些,更人性化一些。他们的脸上并不缺乏自尊、自信和耐心,他们不需要你的怜悯,但希望得到你的欣赏和欣赏之后应该付出的欣赏成本;更重要的是,他们看起来表现的不是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差异,而是以他们的方式为社会环境增加了一道风景。

街头艺术家,勇敢地把自己和自己的艺术才能展示给最广大观众的令人尊敬的劳动者。

矮小的小马驹,吸引着众多行人视线。

霍夫堡宫范围内到处可见这样的四轮马车,装饰精致,干净整洁。

3月19日是星期日。下午,到乡下或者去阿尔卑斯山滑雪休闲者返回维也那。

维也那人据说也有不少抱怨,其中之一就是抱怨他们奢侈的社会制度把正常人养成懒汉,把小懒养成大懒,把大懒养成大爷。瞧这爷儿俩多亲热,怀里抱着的儿子可真正是人模狗样。

周末的意大利餐馆。舒适优雅的休闲环境,有技艺相当不错的琴师免费演奏,热情友好的餐馆老板(当然你要付银子),香气扑鼻的意大利烤肉。相邻两桌一桌是来自日本的两位漂亮姑娘,另一桌是一个维也那家庭一家四代为老头儿祝寿。老头儿红光满面,看到中国人十分高兴,再三遥相举杯致意,我等自然少不了前去把盏祝贺。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在真诚的感情交流面前,你可以完全忽略文化差异的存在。



餐馆老板牛哄哄地吹嘘,原美国总统克林顿对这家意大利餐馆情有独钟,曾两次光顾这里。

维也那也是近几年中国人出境旅游的热点目的地,据说每年要接待中国游客近10万人,而且还在以每年近30%的速度递增。导游开玩笑地介绍,维也那人对中国人又爱又恨。爱的是中国人看起来好象特别有钱,按平均消费水平比较,中国人仅次于俄罗斯人,占第二位,而前几年还排在日本后面;恨的是,中国人喜欢喳喳呼呼,动不动就随地吐痰,对于他们来说,呵……吐!——的声音简直比炸弹在头顶上爆炸还刺耳提神。呵呵,有什么办法,兴许这也是上帝安排的多样化。(全文完)


2006.03.17-03.19
走啊走,一直在路上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