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动休闲 > 体育用品 > 西部故事----牛仔的背影

西部故事----牛仔的背影

luyued 发布于 2011-06-06 17:54   浏览 N 次  

一部150美金拍摄的10分钟电影《火车大劫案》,让“西部”进入人们的视线。当人们看到奔驰的列车和骏马狂飙的动作场面时,惊慌失措的场面,几乎和100多年前,人们看世界上的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时一样的戏剧化!第一部西部片就这样横空出世了!作为西部片的灵魂,“牛仔”从此在银幕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符号。

得克萨斯州,草地辽阔丰厚,是畜牧的天堂,不仅是美国最大的养牛之州,也是美国牛仔最早形成和最集中的地方。在这里,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电影中的世界----不仅体会到了和牛仔们骑马奔跑在草原一起放牧赶牛的乐趣,也让我从银幕走到现实,对电影之外的真实西部有了更感性的认知。
德州东北部的Weggerner牧场,是美国最大的牧场之一。一望无际的红色的土壤, 黄色的牧草在午后云层的光影下, 呈现出油画一般的色彩。远远望见骑着马的牛仔们赶着一群牛在地平线上出现,扬起的红色尘土由远及近,仿佛是西部片的人物的出场 ----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这是在牧场工作的几十个牛仔,真真正正的西部牛仔!我发现,其实现代牛仔的装束和电影里并没太大的区别。因为牛仔的行头当中,每一件有它的存在价值,而不仅仅是摆设。
牛仔帽,不仅可以遮挡风沙阳光,还可以用来汲水,煽火,当枕头等等。电影当中就能看到西部牛仔帽的演变和多样性。
20世纪20年代的西部片明星喜欢把褶伸展到帽边;50年代到60 年代的明星,象詹姆斯.斯图尔特、史蒂夫.麦奎因,他们的帽边做了夸张的卷曲;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每次在西部片里的出现,总是会伴随他特有的那种平坦直边的黑色牛仔帽,最传神的就有他在《黄昏三镖客》里的经典造型----一张脸几乎就埋在了斜斜的帽子后面,一角露出抽了一半的雪茄烟,神秘而传奇。

到了西部才知道,为什么牛仔很少穿短袖,一是防晒,其次是防止划伤。牛仔的衬衣,布料都比较结实,单色,或是格子花纹的布料都很流行,扣子基本都是铁制的钦扣。脖子上系着的方巾,可以用来擦汗洗脸,包扎伤口,遮挡灰尘,传递信号,同时,它颜色亮丽,也有是富有个性的装饰。

另一个在西部电影里承担着富有震撼力出场的主角,就是带着马刺的靴子,它们往往出现在电影开场的一个大特写里,出现在在尘土飞扬的西部小店,吱嘎作响的门边……

回到现实,马靴在美国西部几乎和日用品一样普遍,不管是牛仔还是一般的居民都穿,材质有牛皮,鸵鸟皮,鳄鱼皮,蛇皮等等,经过压花,上色,靴子的绑高底薄,鞋跟着实,不仅脚感好,还非常的美观。一双质量上乘的西部靴,可以穿二三十年而不变形,一般价格在180美金到500美金不等。

因为西部多草地和土路,上面经常会有虫蚁爬行,如果是在牧区,还可能遇到一些有伤害性的爬行动物,所以这次西部之行,我带的凉鞋基本上就没有派上用场。

带穗的皮套裤是牛仔在野外工作的必须,因为它不仅可以保护牛仔的双腿不受荆棘的伤害,在冬天还可以防寒,同时还可以在上面划火柴!

牧场的牛仔七手八脚帮我套上了皮套裤之后,还真象那么回事!我神气活现地四处走动,开始觉得自己就是电影里的某个人物了!
西部片让牛仔的形象大放光芒,但是现实生活中牛仔的工作和生活其实充满了艰辛和危险。长途驱赶可以说是美国牧牛历史当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壮丽篇章。在1871年,德州的人口只有全国的1/18, 而牛的产量却高达1/8,50万的德州人拥有400万头牛。

然而牛的价值完全在于市场,南北战争后,战败的南方因经济的衰落而提供不了足够的市场,很多南方的牧场主被称作是“有牛的穷人”,而东部对肉类需求的增加,和德州牛群的极度过剩形成了悬殊的差价---- 一头成年牛在德州3-4元也很难找到买主,而在北部市场就能卖到30-40美元。为了生存,德州牛仔长途赶牛的历史开始了。
大批南方的牛群被赶到北方,它们穿越印第安人居住区,到达阿比林及堪萨斯的小城,那里有直接通向东部的铁路;也有的牛仔选择穿越美国南部,经过六个月甚至更漫长的时间把牛赶到加州西海岸。

赶牛队一般能赶2000-3000头牛,通常由11-12个牛仔组成。赶牛的大部分时间,牛仔们都是骑在马背上,每天行进10-15英里。让几千头牛有秩序地行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牛群不能走得太慢而影响进度,也不能走得太快,因为牛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会长出坚硬的肌肉而不适合食用,这样就会影响到牛的价格。
在数千头长角牛的牛道上,烟尘滚滚,牛仔们的帽子上不多会儿就会积起半寸厚的尘土,眉毛和胡子上的尘土厚得象兽毛,只要一摇头,尘土就会象雨一样地落下来。不仅如此,一天下来,牛仔的喉咙里,肺里也都吸满了尘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早期的牛仔都患有肺病和呼吸道疾病。一路上,牛仔不仅要爬山涉水,还要面对变幻莫测的恶劣天气以及印第安人的阻挠。但是最让牛仔们害怕的还是牛群在夜晚突然炸群,任何异常的声响都可能惊动牛群,它们会疯狂地四处奔逃。

电影《红河谷》就生动描述了19世纪60年代的长途赶牛的历史。电影中,牛仔们赶着上千头牛艰难迁移的过程,不亚于一次奥得赛,宏大的场面让人窒息!在一次深夜的事故中,牛“炸群”了!它们毫无方向和目的地开始狂奔,几千个蹄子在黑夜的旷野上踩出了如山洪暴发般的声浪和漫天飞扬的尘土!牛角和牛蹄的相互碰撞,在黑暗中擦出闪闪发亮的火光!几个想阻止牛群前进的牛仔,瞬间被奔涌前进的牛群踩在脚下……

此时的牛仔除了冒着生命危险,全力以把牛赶拢平息牛群以外,没有别的选择,因为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的长途驱赶之后,他们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如果牛群奔散,他们的所有辛苦和努力将付之东流……每一次看到《红河谷》这些惊心动魄场面的时候,我都会由衷地惊叹,在没有特技支持下的四十年代,摄影技术是怎样做到如此宏大而真实记录的!
到了德州,《红河谷》又给了我另一个惊叹,在北部,当我亲眼看到这条红河(雷德河)的时候,我才知道,为什么人们叫它红河。因为是旱季,河床的红色沙土让整条河流呈现出惊人的色彩!而这是在黑白色的电影当中所不曾得以表现的。这里是电影里父子长途赶牛所必经的一站,也是历史当中无数牛仔和无数牛群必经的一站,当河水上涨的时候,水底涌动的流沙曾经吞没过很多生命。所以,当牛仔赶着壮观的牛群在要跨越红河之前,牛仔会在这里进行最后一次补给,他的家人们会在红河边举行一次特殊的送别的仪式,因为过了红河,对岸就是印第安人的属地(现在的俄克拉荷马),那将是另一段更漫长和危险的道路……在红河边上,我看到了一块刻满牧场标记的石碑,在进30年的历史上,有近70个烙着牧场标记的牛群从这里经过,可以说,石碑上的每一个印记都烙着一段感人的故事和艰辛的历程!


美国历史学家威廉W萨维奇说:“人们很难想象,假如没有牛仔这个形象,美国的文化,不管是粗俗的还是高雅的,会成什么样子。要找其他形象来取代他,简直太难了,什么猿人,太空人,枪手,还有超人,都曾名噪一时,可哪个也不曾把牛仔的形象给压下去。”牛仔的精神,很大程度上也切合了早期美国开拓者的精神,人们对西部和牛仔文化的留恋,其实也何尝不是人们对物质时代的反思和逃离......


牛仔的故事还在继续……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