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动休闲 > 体育用品 > 《王朝投影》之《要钱何以变要命》(下)

《王朝投影》之《要钱何以变要命》(下)

luyued 发布于 2011-05-20 18:01   浏览 N 次  

故事看到这里,我相信多数观众都会和我一样,为编导捏一把汗!生花妙笔莫非能把一件好事,也给写成坏事?而在接下来的好戏中,你会由衷信服:这个刘和平还真有这等本事——

随着剧情的发展,“改稻为桑”这个看似英明的国策,就出问题了。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太急”。推行这项国策的人提出了“改稻为桑,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内大见成效”的目标,第一年就要织出五十万匹丝绸,而且已经与洋人签订了出口合同。典型的政绩工程啊!尽管当时的官员还不善于以“亲民”为口号,打出“为老百姓办几件实事”的旗帜,但做事已经胆气十足了。为了推行国策,官府竟派士兵骑着战马(还好没有坦克装甲车)去踏农民的秧田,终于引发了群体事件,杭州郊区的老百姓到总督府集体上访。看来编导们多少是知道人民公社的那些事儿的:“以粮为纲”,就放牛去踏棉、麻地;“以钢为纲”就全民上山砍树,大炼铁疙瘩,秋收时硬是不让社员下山收庄稼。所以,这个情节,年纪轻一点的人,可能觉得是瞎编,但高举过“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人,自然是能够产生丰富联想,读懂其中深刻含义的。

“改稻为桑”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土地兼并”:要保证丝绸的规模生产和质量问题,必须解决原料生产的规模经济问题。所以“改稻为桑”必然涉及土地的兼并,而土地兼并的问题,历来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所担心,担心无地的农民闹事。如果古人能够像现代人这样,在土地兼并的同时,辅之以合理的补偿和就业人口的转移,本也无事。但那个时代的统治阶级是想不出现代人的办法的。因此,编导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商人为了降低土地兼并的成本,与政府官员勾结,通过行政权力来压低土地价格,而这一项勾结的背后,是政府官员从中瓜分相当份额的巨大利益,所谓少数人吃多数人,再少也是多。这不禁让人想起前些年某些城市,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谈好了土地价格,然后不惜动用公安甚至“黑社会”强行拆迁,旧城改造成为不断引发上访群体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意思的是,推行“改稻为桑”的一派,高举推行国策的伟大旗帜,雷厉风行,敢做敢为,大刀阔斧,义正辞严。而他们的改革措施,却激起了有良知的官员的反对与阻挠,由于不便与皇上钦定的国策作对,“改稻为桑”的反对派,一方面以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自居,另一方面又只能玩弄阳奉阴违的柔中之术。这场博弈成了一场明枪暗箭的党争。

“改稻为桑”出的第三个问题是:经济问题政治化。胡宗宪是严嵩的弟子,但他有大局观念,且行事谨慎,原本是能把“改稻为桑”处理好的,但太子党却派谭伦督战,把局面搞乱了,使胡宗宪腹背受敌,左右为难,成了风箱里的老鼠,最后只好下课。接下来,严世藩又想加台盟力量,又为了避嫌,派出一个不谙世事,完全没有地方工作经验的高翰文,就彻底把事情搅黄了。任何事情,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人划线,问题必然复杂化。互相掣肘的结果是,不能做的事,做不了,能做的事,也做不了了。

“改稻为桑”出的第四个问题是:官场问题外部化。官场争斗一旦到了白炽化的阶段,各方出手都趋向于斗狠,因为对失败的恐惧,非致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就成为理性选择。为了嫁祸于人,郑泌昌、何茂才不惜放走倭寇,放火劫狱,诬陷通倭。但这也是一着险棋,把外敌都请出来当棋子了,难怪郑泌昌对何茂才说:“这可是最后一步棋了。做不好,你和我就自己坐到囚车上去吧。”

一个问题在延续的过程中,往往会衍生出一系列问题,何况一系列问题在互动的过程中,不知会繁殖出多少问题。于是,“改稻为桑”的结局就不难预见了。淳安、建德两县被淹,马宁远等四人问斩,胡宗宪被迫辞去浙江巡抚,郑泌昌、何茂才处决,沈一石放火自焚,杨金水疯了,高翰文被囚禁……原本是一项向自然要资源的经济活动,最终却变成了向官场要命的斗争。

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来说,一些好的国策,之所以最终成为一场祸国殃民的灾难,往往不是动机不好,而且规则过于粗疏,国策本意中可能对多数人带来的利益,往往容易被某些有权者或少数人瓜分(经济适用房就是一个现代版的典型例子),而国策的弊端往往在被放大之后,全部落在了弱势群体身上,甚至一切不良的后果,最终还会归咎于制定国策的人。

警世通言——

好的政策会因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争夺而成为不好的政策。

知道卖力者的好处在哪里,是政策制定者必须事先了解的事情。

(2007年7月12日11:35于北京中海雅园丽都阁11-A)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