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动休闲 > 宠物及用品 > [转载]清华百年之际

[转载]清华百年之际

luyued 发布于 2011-06-11 20:50   浏览 N 次  

   纪念水木清华百年华诞。

   清华百年之际

   每年的四月下旬清华大学都会迎来校庆,而今年适逢清华百年,查看清华大学校庆的时间表,几乎每天都安排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级领导更是纷纷到校参观、指导,好不热闹。

  可惜,在这百年庆典上,再也没有了父亲和绝大多数八级级友的身影,甚是遗憾。晚年父亲定居北京,每年都会回母校与同学相聚。母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激励了他们一届又一届的清华学子。父亲曾在回忆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母校:“我这一生在修身和做学问上均得益于母校清华大学。她教我怎样做人,怎样读书。当年母校在各大学中所占有值得骄傲的地位,尤其是师资,可谓群彦汪洋,都是学术界的领袖人物。”足见对母校之眷恋。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李济等为代表的清华学者, 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谓光耀西山"。

  "在清华的百年历史中,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后期至为重要。彼时,清华大学结束了纷乱的校政之争,建立起稳固的“教授治校”体制,在梅贻琦校长的带领下,清华大学一流名师荟萃,以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培养出一批世界级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当代各学科的奠基人和带头人。清华之成为清华,正是从这“黄金十年”而来。而此期间所崇尚的学术自由、民主治校、尊奉大师、通才教育、中西会通、文理工并举等理念,历经历史的曲折跌宕,却是日久弥新"。

  博主看到有位网友搜集了各年任教或毕业于老清华的外语人才并列表如下,虽有个别地方名字存疑或不准确,但足以说明清华大学当年“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的成功培养模式,形成了在外语人才方面北有清华,南有圣约翰的人才格局。个别地方,我做了小小的补充和说明。此处列出的人员仅限于建校初期、抗战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不准确处见谅。

  1909年,农历六月初四,成立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其

  1910 胡适 赵元任

  1911年,农历四月初一,清华学堂开学。

  清华学堂(留美预备学校)始建于1911年

  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

  1913 梅光迪

  1914 金岳霖

  1915

  1916 吴宓

  1917

  1918 楼光来 张歆海

  1919

  1920

  1921

  1922 闻一多

  1923 梁实秋 罗念生 方重 谢文炳

  1924 饶孟侃

  1925年设立大学部

  1925 孙大雨

  1926 林同济 (林同奇之长兄,复旦大学教授,莎士比亚专家)

  1927 朱湘 柳无忌

  1928 陈铨 陈嘉 赵诏熊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极一时。

  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

  1929 水天同 吴达元 杨业治 李健吾

  1930

  1931 田德望 曹葆华 张骏祥

  1932

  1933 钱钟书 曹禺 乔冠华

  1934 季羡林 尤炳圻 王岷源 钱稻孙

  1935 盛澄华 赵萝蕤、杨绛(外国文学研究所)辛笛(同为诗人)

  1936 吴景荣(北外教授)

   刘世沐(北大教授)

   索天章(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复旦大学教授)

   李振麟(语言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李炳之(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纪云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罗 清(原中国日报副总编辑)

   贺恩慈( 重庆医学院英语教授)

   荣高棠(原国家体委副主任,1933年未毕业留校组织学生运动)

   李庭芗(北师大外语系教授)

   商福家(不详)

   谭允义(美国)

   杜秉正(北大教授)

   王森堂(云南大学教授)

   俞大鲲(原中国银行研究员,京剧马派专家)

   沈光祖(全总宣传部资深翻译)

   注:1936级外文系只是部分人员,资料不齐,特此说明。

   1937

  1938年4月4日组建西南联大

   1938 王还

  1939 王佐良 许国璋 李赋宁 马肇椿

  1940 周珏良 查良诤 赵瑞蕻 吴景荣(研究生)

  1941

  1942

  1943 许渊冲 林同珠 林同端 关懿娴 巫宁坤 何兆武 茅於美 (林氏姐妹为林同奇的叔伯姐妹和同胞姐 妹)

  1944 许芥昱 朱树飚 1945 刘承沛 陆慈 金堤 杜运燮 贺祥麟

  1946年5月4日结束流亡,恢复原校

  1946 袁可嘉

  1947 陈冠商 黄雨石 张道一

  1948 英若诚

  1949

  1950 文洁若 胡壮麟(入学)

  1951 宗璞 资中筠

   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的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航空等院系被迫割离母校而划归北京大学等校,同时吸收国内其他高校的工科院系,使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一做法现为多数校友及学术界、教育界强烈否定。

   藉此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深切缅怀那些已经离开了我们前辈――一代清华轿子。

  

  

  

  

  第八级土木工程系“未会”同学合影

上一篇:何处杜鹃啼不歇(一) 下一篇:没有了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