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
luyued 发布于 2011-03-06 00:33 浏览 N 次
合欢树
[教学目标]
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引导学生对作品朴实的文风、精美的构思,以及巧妙的象征手法等进行有选择的主体性研读和品味。
[教学重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以朗读带动理解;师生共同研究、探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百科知识全书》和上网等途径,了解合欢树。
课外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相关文章,走近作者的心灵世界,铺设感悟品味课文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更是人类心灵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合欢树在史铁生的心中挥不去、抹不掉,永远烙在他的心中。
二、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导语”,明确:这是一篇怀念母亲,颂扬母爱的文章。
散读课文,初步感受:史铁生传递给我们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母爱?
三、品味母亲的形象美
推荐一名学生朗读直接描写母亲的段落(1-3节)。
圈点,思考:哪一处细节最让你感动?
自由发言,交流要点。
引导学生寻找一些让人动情的细节一读二品三析:通过母亲的神态、行为、语言来理解那种竭尽全力给儿子治病、激励鼓舞儿子生活的勇气和自信的深沉的母爱。
(1)给“我”治病:▲“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2)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3)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结合第一学期学过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对母爱的阐述“母爱是无条件的”,引出思考,本文这个“无条件”具体的内涵是什么?
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在我们的记忆中,有哪些颂扬母亲的故事和诗文?
学生交流。故事:孟母三迁、欧母教读、岳母刺字……
名人名言:母爱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法国o巴尔扎克
世界上其他一切都是假的空的,惟有母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o普列姆昌德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意大利o但丁
……
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她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她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让我们深情地道一声“母亲,您好!”“妈妈,我爱您!”
四、赏析文章的构思美
思考: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
引导学生找出关于“合欢树”的笔墨。(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
共有四处:(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
深入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相机点拨。
(1)母亲为什么要栽这棵合欢树呢?
(2)大家看看合欢树的成长经历和作者的成长经历,比较一下是否有相似之处。如果有,有哪些相似之处。
(3)为什么我后来到院子里想去看而又不去看那棵合欢树?
(4)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的含义?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注意从课文中找依据)
要点:(1)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2)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作者的绵绵情思,将与之永远“合欢”与共存。
(3)合欢树融入了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疚之情。母亲为他付出太多太多,牺牲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追求的事业、生活和爱情。如果自己不残疾的话,母亲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4)母亲的去世让人悲伤,合欢树里有作者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感伤,传递出人事代谢的无奈之感。但深挚的母爱却始终温暖鼓舞着作者,感伤过后对生活充满更坚定的信念。
五、归纳写法,积累阅读经验
我们来回忆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主题是什么,用了什么手法?由此概括这一类散文的写法。
以物来命名的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物融入了一段故事,而且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里面,是内心情感的物化。
3.作为一种象征,借物来表现高尚的品格。如冰心的《小桔灯》,茅盾的《白杨礼赞》。
六、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母爱意义”、“生命意义”的精彩语录,摘抄在阅读笔记上,诵读品味。
阅读史铁生其他作品,写一篇随笔。参考话题:(1)与史铁生对话(2)由史铁生想到的
板书:
感悟生命
教学说明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许多圣贤先哲思考过生命丰富的内涵,许多文人学士写过阐释生命多重意义的文章,启迪人们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在新的世纪里,善良的人们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生命这一人类的重大主题。然而,一些人也因为种种原因常常误解生命、轻视生命、虚度人生。《合欢树》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人的残疾最可怕的不是肉体的残疾,而是精神的残疾。母亲用她人性的光辉支撑着、激励着儿子由精神的残疾走向精神的健全,迈入人生的新境界。这是怎样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母爱?作者选取合欢树作为情感象征的意象,含蓄蕴藉,因而也正是本文教学重点所在。
建构“共享式”的课堂教学新境界。“共享”就是“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对话,同时也互相倾听,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达到教学相长。因此,在课堂上我给与学生足够的自由讨论的时间,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体现教师适时点拨和对学生肯定鼓励的积极作用。
李政涛在《倾听着的教育》第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张扬读者个性,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教师用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不同见解,甚至用“请君入瓮”法强迫学生接受预设的唯一结论,那是扼杀“读者个性”的。
二期课改倡导主体性的阅读氛围,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理解,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是尊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我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重点突破,重锤敲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热烈的交流带给学生的是心灵的撞击、道德的陶冶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语言是活的,课文是生动的,学习是愉悦的。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活和生命的气息。
问题探究
一、文章为何以“合欢树”为题?
合欢树在作者心目中占有特殊位置。当大院子的老邻居们提到“小院子”的时候,作者以手摇车进去不方便为托词来掩饰;但当邻居们提到合欢树的时候,作者却“心里一阵抖”,这种独特而剧烈的心理活动,深刻表现了“合欢树”在作者心中非同寻常的意义。
因为合欢树曾经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文章写道,第二年没有发芽的合欢树第三年竟然长出茂盛的枝叶,为此,“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并因而更加精心地照顾它,“不敢太大意”。合欢树的“死而复生”使母亲似乎看到了希望。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文章以“合欢树”为题是颇有深意的。
二、文章哪些地方成功地进行了心理描写?
本文多处成功地进行了心理描写。首先,作者思考母亲过早离开人世原因时的心理描写。“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作者的自问自答,充分表现了儿子对母亲备受煎熬的心灵苦痛的深刻理解,儿子身残心苦痛不欲生,母亲其实更是生不如死。正如作者在《我与地坛》中所写:“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作者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让母亲“气得够呛”的顽童和“被命运击昏了头”的莽撞青年了,他已经长大成熟并能理解母亲了。
其次,作者表现对小院子与合欢树的复杂的心理描写。“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不能去亲睹合欢树是作者心中最大的遗憾。但从其内心深处而言,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愿”去,而不是“不能”去。作者宁愿让这份遗憾成为永恒,也不愿意让别人背着自己再次踏进那熟悉的小院,看看那心爱的合欢树,作者显然是在刻意回避某些东西,或者说,在着意保留某种想象中的完美和幸福。这与此前的“推说”、托词完全是同样道理。这种“优柔寡断”、欲行又止、“瞻前顾后”的矛盾心态,正好说明作者对那个小院子、合欢树都是非常在乎的。
再次,看文章结尾处的心理描写。“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合欢树的特殊情感,合欢树是母爱的化身,这是别人永远无法知道和理解的。
这些心理描,细腻准确,生动传神,又合情合理,使文章读来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三、文中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何艺术效果?
对比手法是本文的重要特色。本文是通过儿子与母亲的对比来表现母爱的。“我”双腿残废之后心情沮丧,对母亲四处奔波的辛苦不仅不予理解,反而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对此,母亲依然坚持奔波,直到那次危险事件发生之后,母亲才对药物治疗“终于绝望”。当发生危险之后,“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却“惊惶了几个月”,差点发疯。文章通过这些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母爱的博大、深厚与无私。
四、文章行文有什么特色?
文章行文简洁,有力表现。文章前面部分采用了类似电影蒙太奇手法,对“我”10岁时、20岁时、30岁时自己和母亲的生活状况进行概括性描述,突出重点,略去枝节,选择富于包孕性时刻的精彩画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给读者带来强烈震撼。文章写合欢树的部分行文也很简洁。通过“那年”“第二年”“第三年”“又过了一年”“再过一年”几个镜头迅速勾勒出合欢树成长“历程”,突出展示了合欢树“变化”之大。
品味语言
史铁生散文语言质朴自然,尤其是单音节词语的使用非常准确,而且富于表现力。本文也是如此。如 “这实在太悬了”“非疯了不可”“躲了出去”“她心里太苦了”“受不住”“召她回去”“光扯些闲话”“忙扯到别的”“过道窄得一个人……”等处都使用了单音节词语,使文章语言生动、传神,具有日常口语平易浅近的自然、朴素、淡雅的韵味。尤其“我心里一抖”的动词用得非常精彩,把作者极为复杂的内心感情表现得细腻而传神。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人。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1年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自1985年以来,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后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选自《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
二、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史铁生(刘锡庆)
他(史铁生)中学时即去延安地区插队,后患病回到北京,因残疾而坐上轮椅,失去了一个健康人所有的物欲,却获得了精神空间自由自在的驰骋和天上地下的思考求索。“坏事”变成了“好事”——使他成了一个难得的优秀作家。他曾说:“敢于背地里毫不规避地看看自己,差不多就能算得圣人。”他审视自己,审视人性,都是相当严苛的。
他自登上文坛就被认为是个“小说家”。但我个人认为:他更多地是一个散文家。他的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虽然当“小说”发表了,叫“第一人称散文化小说”,其实那篇东西就是地地道道的散文。《我与地坛》也一样,但杂志编辑却按“散文”将它发表了。这一发,了不得了,立即轰动文坛。《我与地坛》的确很好,它写出了作者真切的生命体验,表现了灵魂的自我拷问和人性反省的空前深度!这是过去散文里前所未有的。文学一向以“质”而不以“量”取胜——你不要看《我与地坛》只是一篇作品,那可代表了当代散文的一个新高度,比成百上千篇一般化的东西要高得多!
除了《我与地坛》外,他还有一些作品也是别开生面的,如《合欢树》《黄土情歌》《好运设计》等,都值得一读。
(节选自《当代散文漫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标题是编者加的)
三、《合欢树》赏析(董丽敏)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压迫着人们的心灵,改变着人生的轨迹。爱,特别是母爱,对于史铁生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份沉甸甸的记忆卵石,它无时无刻不在,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的生活,他对人生的感悟,乃至他人生的独特航程…… 散文作品《合欢树》就相当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史铁生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远见长,《合欢树》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全文思绪飞扬,笔致灵动,以“合欢树”为中心意象却并不拘泥,以“母亲”为用力点却又时时荡漾开去,构思平朴自然又不落俗套,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母亲生前与母亲逝世之后。在抒写母亲生前场景的时候,作者以十年为一个分界线,描述了大量母子相伴的生活细节:10 岁时候的“我”是一个聪明而调皮的小男孩,作文写得好,年轻的母亲居然还不服气——盎然童趣由此跃然纸上;20 岁时,“我”双腿残废了,已经不年轻的母亲用尽一切心思与命运抗争,然而无济于事,绝望与希望相混杂的现实将母子俩捆绑在一起;30 岁时,“我”终于走出了命运的低谷,然而母亲已乘鹤西去……三个场景,三种情形,三种心绪,“我”由一个不懂事的小男孩逐渐成长为一条能够把握自己生活的铮铮汉子,母亲的潜移默化之功不可忽视;母亲历尽沧桑,默默地将命运对于儿子的沉重打击转移到自己身上,母爱日趋博大深沉。正当儿子对母亲的理解与母亲对儿子的爱达到成熟之际,一切却因母亲的逝世戛然而止。
“合欢树”由此进入了作者的关注视野,在他对母亲之死的逃避中,在他无限的忧伤中——原来它正是出现在“我”回城之后,伴随着作者独特的忧患体悟一起成长起来的,它也曾经弱不禁风,气息奄奄,宛然是作者现实生命的投影;它也曾经如作者一样,承受着母亲的关爱,寄寓着母亲对现实生活中的儿子不便言明的希望……在母亲与儿子全心全意共同与病魔作抗争的时候,“合欢树”是无暇被关注的,它被撇在了母子世界之外;只有当母亲的离去使这个世界呈现出作者难以承受的空白的时候,它才能作为某种替代品出现在作者悲伤而寻觅的视线中。无疑,在作者看来,浸淫着母亲手泽的合欢树是上天对他的一种安慰,是母爱的一种象征。正因为这样,在面对合欢树的时候,作者才流露出一种类似于“近乡情更怯”的情绪,他既渴望与合欢树亲近,重温昔日母子世界相亲相爱的一幕,却又清醒地意识到母亲毕竟已经离去,合欢树永远无法真正替代母亲,一切都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所以,在描绘第二个段落的时候,作者总是徘徊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中——想去看合欢树,终于又未能成行。这种矛盾正是对于母亲复杂的怀念情愫的一种流露。
在结尾的时候,这种情愫得到了一种升华。作者将某种希望寄寓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这个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合欢树)影儿”,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这个孩子无疑是健全的,是幸福的,至少他被簇拥在母亲与合欢树的双重温暖怀抱中,至少他可能不会再遭遇到作者那样残废与丧母的双重悲剧。在这个孩子的设计上,作者明显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一种渴望时间倒流的幻想;在这里,“合欢树”的象征内涵再一次凸显出来,它不仅仅作为不在场的母亲的象征,而且也成为作者与往昔岁月相扭结的一个通道,是作者越来越成熟的人生感悟的最好见证者。
被赋予了如此多的意蕴之后,“合欢树”也终于成功地浮现出了它作为文章题眼的功能,它的意义不再仅仅局限于第二段落,也延伸到了文章的前半部,尽管其形象并没有出现,但是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其作为一个潜在的观察者的立场,以及对整个文章的脉络的梳理与导引。从而,尽管整个文章常常有旁枝逸出的笔致,却仍然能够被规引到与全文相一致的忧伤与怀念的基调下,“合欢树”作为中心意象的作用应该说是不可抹杀的。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
- 06-07· 狼群战术
- 06-07· 欧洲三大半岛
- 06-07· 大西洋的...
- 05-29· 禾羽读经成长日记连载(
- 05-26· [转载]古钱币价格一
- 05-26· 《麒麟》2011年第2期目录
- 05-26· 《麒麟》2011年第2期目录【
- 05-26· 【引用】中央直属企业主
- 05-25· [转载]2010年新款波司登面
- 05-25· 转载:金马影后吕丽萍理
- 05-25· 消癌仄糖浆通化金马药业
- 05-25· 2011年爱童 植树活动开始招
- 05-25· 学校正式成立学生篮球队
- 05-25· 爱童教育2010年八月份师资
- 05-25· 我爱童花头~
- 05-25· 爱童报名舞蹈班
- 05-25· 爱童永远
- 05-25· 优优宝贝韩版童装传播和
- 05-24· 《内衣应该这样穿》:自
- 05-24· 我家如何用累积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