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动休闲 > 娱乐用品 > 浅论魏延的性格悲剧

浅论魏延的性格悲剧

luyued 发布于 2011-05-24 01:21   浏览 N 次  

   内容摘要:

  历史上的魏延本是刘蜀团体的重要成员。《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说他原是刘备的“部曲”,可见属于刘备的亲信将领。魏延在忠诚地追随刘氏团体的二、三十年征战中,逐渐长大为一位颇识兵机,智勇兼备的高级将领,但魏延既有刚强威猛、勇于任事、不畏艰难的优点,又有桀骜不驯、任性而行的缺点。当善于识人和用人的刘备在世时,魏延尚能意气风发的得到重用,但随着刘备及关羽、张飞等蜀国名将的相继往世,“矜高”的性格使得他与四周的人(以诸葛亮和杨仪为首)的关系处理得不和协,在诸葛亮往世之际,杨仪等人以谋反的罪名将其除往。西方有一句谚语:“英雄的悲剧往往是由于他的个性所造成的”。魏延的悲剧命运也是和他的“矜而刚”的个性相关的。

  关键词:魏延 忠诚 智勇兼备 矜高 不和协 谋反 悲剧

  魏延是刘备的忠实追随者。魏延并不是在刘备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侯来投奔刘备的,而是在刘备势单力薄,身无立锥之地,惶惶奔走的危难之际决心加进刘备团体的,决非那种趋炎附势,贪图利禄之辈。这一点首先可以从魏延在小说卷九《刘玄德败走江陵》中的第一次露面看出。当时,刘备在曹操雄师追迫之下,带领大批百姓,撤离樊城,来到襄阳城下,打算与刘琮协力抵御曹操。“蔡瑁、张允得知刘备唤门,径来敌楼上叱之曰:‘左右与我乱箭射之!’城外百姓皆看敌楼而哭。忽后城中一将默然跳起,引数百人径上城楼,来杀蔡瑁、张允。”这个人就是魏延。他“大呼曰:‘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贼,以图爵禄?非义士之所为!吾今愿请使君,进城诛贼!’轮刀砍死守门将,遂开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领兵杀进城,以讨***!’”由于刘备不愿伺机进城,转走江陵,魏延寡不敌众,只得逃离襄阳,投奔长沙往了。从魏延的一番言论,可以看出他的情感趋向:痛恨曹操,仰慕甚至乐意追随刘备。赤壁之战以后,关羽进攻长沙,与黄忠交战,长沙太守韩玄因黄忠不肯射死关羽而下令将他斩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又是魏延挺身而出,“挥刀杀进,砍散刀手,救起黄衷冬”接着又“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卷十一,《黄忠魏延献长沙》)这两次出场,都表明魏延追随刘备的态度是坚定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曹操的气力比刘备不知要强大多少,假如魏延是一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胸无大志的小人,魏延怎么会舍弃强大的曹操而选择身如浮萍的刘备呢?再看卷十五DDDD《曹孟德忌杀杨修》:“(曹)操令来日进兵,出斜谷界口,再复中原。忽当道一军摆开,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回降,延恶言痛骂。操令庞德战之。……延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操带伤,又折却门牙两个……? 面对曹操的诱降,魏延用实际行动表现了他对刘备团体的忠诚;一箭射伤曹操。从长沙投刘备开始? 魏延就为刘蜀团体南征北伐,东挡西杀近三十年之久(这其中也包括魏延在刘备死后追随诸葛亮北伐),可谓劳苦功高?

  < 尽管魏延是忠心的,但他在刘备和诸葛亮两人手下所得到的待遇是不同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我以为这与魏延的性格、刘备和诸葛亮不同的用人观都有关系。《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有记载:“延每随(诸葛)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怨嗟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看来,魏延是一个刚强威猛,颇有点自高自大的人物,既有勇于任事、不畏艰难的优点,也有桀骜不驯、任性而行的缺?.在蜀汉立国之前和建国之初,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大将并立,魏延还不可能目中无人,雄主刘备又能扬其所长、克其所短,魏延较多地受到控制,而他的优点则较好地得到发挥,在无数次的拼杀鏖战中建立了累累功勋。很受刘备的器重。在三国志里有一段记载?

  < 公?199年,刘备为汉中王,力排众议,识别英才,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把汉中的军政大权叫给了他,同时“还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 汉中的重要性不亚于荆州。汉中处在与曹魏政权对峙的前沿地带,不但是益州的屏障更是日后北伐中原的前进基地。在刘备尽起川兵杀下江南的时候,更是让五虎大将之一的马超与其弟马岱协助魏延镇守汉中,将马超置于魏延的指挥之下。由此可见,即使在当时魏延的地位也不低。而刘备不托马超、黄忠、赵云,独托魏延,可见对他将才的信任。而魏延回答刘备的一段话,实在气吞山河(而事实上,在他镇守下,汉中固若金汤)。真可谓是“明主识英才,英才展英气”。而刘备当时也不可能没有熟悉到魏延性格上的不足之处,但刘备能扬长避短,让魏延在一个非常宽松的、布满信任和重视的环境中充分展其所长。正象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所说“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以报之于陛下也”,正是出于对刘备的感激,魏延拼死效命,这里随手举出几个例子?

  < (诸葛亮出师南征)令赵云、魏延为大将,总督军马……(卷十八,《孔明兴兵征孟获》?

  < (诸葛亮出师北伐)唤诸将听令:前督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魏延……(卷十九,《孔明初上出师表》?

  <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乃令魏延、姜维作先锋……(卷二十一,《诸葛亮六出祁山》?

  < 与刘备相反,诸葛亮不是用全面的观点来对待魏延,更不是大胆使用,着力培养,使他发挥优点,克服短处,让魏延成为蜀汉的一个重心人物;而是责备责备,不信任和重用。由于诸葛亮的持重谨慎,他在使用人才时,潜意识地比较喜爱那些稳重老成、言行谨慎的人;而对那种有真实才干而锋芒毕露的人,对那种优点突有缺点也明显的人,对那种好提意见时有牢骚的人,总是不那么喜欢,往往对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不自觉地加以抑制,对魏延就是如此,从而毁了这一个英才。在<<三国演义?a href=http://www.sbbf.info/ title=孙膑简介 target=_blank <孙膑简介荆局校貉拥氖状纬龀。罡鹆辆投运硐殖鲆恢植恍湃巍H缥貉由绷顺ど程睾之后,来投刘备,诸葛亮以“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尽祸根。”为由要杀魏延. 以这几点理由就杀一个有功之人,看来很委曲,由于后来的严颜、张翼等人,也和魏延一样,但诸葛亮并未把严颜张翼拖出往斩首,相反对他们还很尊敬。我以为诸葛亮要杀魏延的目的是这样的,诸葛亮长期隐居于襄阳隆中,对当时也处在襄阳的魏延的张扬性格也是有所耳闻的。按年龄推算,魏延当时还是一个小伙子,在个性上可能也有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诸葛亮也知道魏延投靠刘备是有诚意的,却又耻于他的为人,先给他来个下马威。之后终诸葛亮一生,固然魏延也不免发牢骚,但终究循规蹈矩?

  < 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便从此时此地开始,不信任的原由就是魏延的张狂性格。随着刘、关、张、马、黄、赵等人相继谢世,诸葛亮独力支撑蜀汉大局,魏延成了开国元勋中硕果仅存的大将,地位越来越高,资格越来越老。这时,他那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毛病就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了。由于他的“性矜高”,他往往是锋芒必露,让上下都对他“皆避下之”,内心里对他的性高慢世的行为很生气。有例为证。在七擒孟获,巩固西南后,诸葛亮便开始北伐中原。这时魏延提出奇计:由自己带五千精兵,由南往北穿过子午谷,直抵长安城下,可以速战速决,给予魏军出其不意的打击。魏延的建议固然带有一定的冒险性,却是有取得成功可能,后来也证实长安守将夏侯懋确实未曾在子午谷设防。<<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话可以佐证此计的可行性?

  < 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合至帐下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

  < 但此计并未受到诸葛亮的认同,他以考虑五千人的安全为借口拒尽了魏延的计划,坚定地执行自己“从陇右康庄大道,依法进兵”的策略。魏延也因此而心情沮丧。魏延很不服,以至于“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结果诸葛亮总是“制而不许”。这样以来,由于意见的分歧而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魏延以为“常谓亮为怯,怨嗟己才用之不尽”;另一方面,诸葛亮对魏延的散布怨言当然感到不满,从而加深了对魏延的成见。魏延张扬的性格使诸葛亮对魏延的成见日益加深,以至于诸葛亮不肯委魏延以大任,于是有了后来的在诸葛亮临终之时,仅仅把杨仪、穞tt、姜维等人找来安排后事,却把魏延排除在外,只是留给他一个“断后”的命令,让魏延所不耻的杨仪统兵撤退。而杨仪与魏延的关系是“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三国志蜀书费祎传》)因此,在得知远不如他的杨仪成了统率时,他再也抑制不住不满的情绪,竟然失往了理智,忘记了大敌当前,三军新失统帅,亟需加强团结,稳定军心,却非要同杨仪见个高低,举兵攻打杨仪。不管魏延可以举出多少理由,这种先小忿而忘大普洱茶的功效与作用局的行为显然是十分错误的,当然也是不得人心的。所以,尽管他一向“善养士卒”,到了这个时候,却是“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魏延传》),最后被马岱所杀。杨仪等人以谋反的罪名杀死了魏延,这实际上是给魏延安上了莫须有的罪名。三国志在魏延传末尾说的“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这一段话,也说明了魏延不是谋反之人。假如魏延真的要反叛,那么他有多条路可走,如:举兵向魏投降,或割据汉中称霸,或先退兵到成都,然后发动叛乱。不论如何,都不至于马上就举兵攻打杨仪。他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一时之气。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魏延是如何走向悲惨的结局的。从魏延本人看,他是一个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的人。他“性矜高”,所以“当时皆避下之”。他还“谋略出众”,居然经常提出和诸葛亮不相一致的意见来,当诸葛亮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的时候,他又“常谓亮为怯,怨嗟己才用之不尽”。这样他就不仅得不到位高权重、一生谨慎的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而且还让诸葛亮对他产生了很深的成见;由于他的“性矜高”,他往往是锋芒必露,让上下都对他“皆避下之”,内心里对他的性高慢世的行为很生气,且与杨仪的关系很僵,得罪了很多人。从而在诸葛亮死后,杨仪掌领大权时,被诬陷背叛而惨遭杀身,甚至于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公道话。

  回顾魏延的一生,实在他是有相当的才能的。但由于没有搞好人际关系,而每每郁郁不得志,终极落得如此下场,实为可惜,可叹。西方有一句谚语:“英雄的悲剧往往是由于他的个性所造成的”。任何事情发生都由其各自的原因,但其中的主要因素经常和“个性”有关。我们在研究古人的时候,都要了解他们的个性。魏延由于自己“不和不协”、锋芒毕露的个性,结束了自己的辉煌而又带有悲剧性的一生,并且给自己留下了千古的谋反骂名。

  当然,魏延命运的悲剧也不能完全回绺于他的个性。假如诸葛亮也能象刘备那样能够全面地看等魏延,能扬其长避其短,能以一种欣赏、发现的眼光看待和培养魏延,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魏延可能会成为诸葛亮的***人。

  

  [转载]哲学 2011年牛股封神榜《四大天王》候选4:中国宝安

  女人花国语结局【转】 最好听的十首粤语歌曲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