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动休闲 > 娱乐用品 > 2010年,我心追梦--大西洋来的飓风年度叙事

2010年,我心追梦--大西洋来的飓风年度叙事

luyued 发布于 2011-02-26 19:26   浏览 N 次  

我向老师们的推荐 彭静)2010年,我心追梦――大西洋来的飓风年度叙事

提交人:大西洋来的飓风

2010年,我心怀梦想;2010年,是我追梦的一年。

回望2010年,我扪心自问:你的追梦行动坚定吗?你在追梦的路上走了多远?

站在2011年的起点,我惴惴不安,又走过一年,教师生涯又少了一年,在这弥足珍贵的时间里,我对得起这珍贵的时间吗?我对得起逝去的一年的生命吗?

尽管不愿意回顾,但我必须得回顾,我得让自己的2011年,走得更坚定,行动得更有效。

阅读,改变我的行动

2010年,我读书不多,每本书在我的生命中都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每本书都让我的行动有或多或少的改变。

《中国哲学简史》――知晓我的天命

2010年伊始,我还在艰难地啃着《中国哲学简史》,我不断地把书中的要点进行梳理,我力图去把握整本书的结构,我企望本门课程的作业能过关。于是,花了寒假的绝大部分时间,整理了近3万字的作业笔记。可是,这样的啃读是什么结果呢?打开书内容一目了然,关上书却一片茫然。自己对这样的作业也不太满意。正在这时,读到了干老师在点评一篇阅读史时说的话:“学习,并不是把外面的知识,搬进自己的头脑。……良好的学习,就是生命不断地开启自己,使得自己能够更好地把握环境,或者在环境中适然。任何一种知识,除非成了个体的经验,并促进比过去更优质的行动,否则它就没有意义,甚至会成为遮蔽生命的死物。”叩问自己,儒家理论成了你个体经验了吗?促进你比过去更优质的行动了吗?我觉得这份作业,没有与自己的生命结合起来,没有在自己生命中活起来,我不想要这样的作业,如果有时间,我要重新写一份儒家思想与自己生命相互编织的作业,否则宁缺毋滥。我毅然决定不上交已经写好的作业了,我要重新开始。

我重新开始写作业了,我不断地追问自己,你认同儒家精神吗?你能去实践儒家精神吗?你的天命是什么?你怎样去“敬”教育之事?这份作业虽然没有写完,《中国哲学简史》的作业虽然没有上交(哈哈,真应该感谢网师当时的制度还不健全,否则,我或会留下不良学习记录,或交一份滥竽充数的作业),但我明白了我的天命在教室里,我的天命是把我的五十三个孩子带向卓越,我要去敬儿童课程之事,我要在教室里去立己立人。

有了这样的想法,这一年我把自己的力气花在了教室里,我在教室里追寻自己的梦。

《论语》――追寻己立立人

还在寒假里,我就开始预习《论语》。

读《论语》一开始遇到最大障碍就是对文言文的理解困难。怎么办,只有硬啃啦!我把我原来买的一本张燕婴译注的《论语》翻出来,放在书包里,走到哪里,只要有一丁点空隙就拿出来读,读到能诵为止,等扫清的文字障碍后,再对照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来仔细理解。

开学了,孩子们经过一个假期,似乎又忘记了自觉早读。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反思一下自己早晨的情况,总是在电脑前、讲台上忙上忙下,自己也静不下来早读。孩子们呢,则在交作业、搞文具等,他们也没闲着啊。孩子们的表现,不就是自己的影子吗?自己啥样,孩子们就啥样,要解决孩子们的问题,必须先解决自己的问题。什么叫“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时好像有了一些自身的体验了,也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3月3日早晨,我8点05分准时到教室。教室里只有7、8个孩子,看来他们也是刚到,连灯都还没有来得及打开。我边开灯,边向他们问好:“孩子们,早上好!” “郭老师,早上好!”他们一边回答,一边向我围过来。我拿起粉笔,开始在黑板上写字,他们就在我身后站了一圈,我写一个字,他们念一个字,当我写完,他们又念了一遍:“用行动告诉大家:我会自觉早读!”当我转身时,他们也转身开始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我从书包里拿出《论语》大声地读起来,俨然旁若无人的样子。他们完全愣了,不知自己该怎么办,我还是读我的。大概有一两分钟吧,终于有人发问了:“郭老师,我们读什么啊,晨诵诗没有发啊?”“哦,晨诵诗没有发可以读读写绘本上的诗啊!除了读晨诵诗,还可以读书啊,你想读什么书都可以。就像我想读《论语》我就读《论语》一样。”我继续埋头大声地读我的书。他们理解了我的话,有的人开始从书包里找书出来了,但不是全部。我根本不理会,照样读我的书。读了一会儿,我发现他们读书没有声音,我说:“早上读书,像我一样大声地读出来。”教室里有读书声了。我读了一会儿抬头扫视了一下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了“陈麓伊、黄杰荣”两个名字,也不作任何解释,继续大声地读我的。他们看了看这两个孩子,明白我记的是早读表现好的人,就开始认真地读起来。孩子们陆续来到教室,后来的人想说话,先来的从就指指黑板,后来的孩子也自觉地读了起来。我读一会儿就写上两个名字,读一会儿又写上两个名字。到上课时,黑板上已经有15个人的名字,我说:“从今天起,我们都这样自觉地早读,不要老师提醒。表现好的我就记在黑板上,我希望我记的名字能越来越多。我也认真读了的,我也应该记上。我要把记的名字照下来,看看每天是哪些人在自觉早读。”我在他们的名字旁边写下了“郭老师”后,就用相机把名字拍了下来。那天,虽然不是全部孩子,但必定大部分孩子我早读行动的影响下自觉早读了。

就这样,每天早晨我都在教室里大声地读《论语》,孩子们也读自己喜欢的诗歌、课文、故事……当五月份开始上《论语》课时,我已经把《论语》熟读了两遍,文字障碍基本扫清;而这时,我们班的早读基本不用人提醒就能进行了。我用行动来体验了“己立立人”,《论语》引领我在教室里追求“己立立人。

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早读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日记的习惯。

进入二年级下期后,为了训练孩子们自动化的书写能力,为了养成孩子们善于观察的习惯,我希望我们班个个孩子都能自觉地写日记。用什么办法最好?尝试了表扬,念优秀日记,加星等办法,效果都不明显。4月份,马玲老师在贵州石门坎与孩子们一起写绘的经验启发了我,我马上尝试与孩子们共写日记,并在日记中向他们提出挑战。哇,意想不到的效果来了,原来写日记的人写出了好多精彩的日记,原来不写日记的人也开始写日记了。好多家长也加入到共写的行列中来了。现在我们班只有两个孩子不能坚持写日记,比开始时一直不写总算有进步了。

读《论语》还让我变得豁达开朗,坚持自己的追求而不顾环境的恶劣勇往直前。以前遇到学校的不合理的管理总会抱怨或发牢骚。读了《论语》,对这些现象能够用孔子的仁学结构去分析,把它定位后就是会心地一笑,仍然按我自己的目标前进,我尝试用将心比心的道德水准去理解这些现象,我努力要求自己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

读《论语》后,让我乐于把搭班老师卷入“夏洛”的行列,为孩子们编织一个个美妙的词语。班级所有老师形成一个共同体,才便于孩子们的成长;否则,不但帮不上忙,还会消解自己的工作成效。可是,我不能要求所有的同事都像我一样,钻进网师,扎入儿童课程,理解新教育的理念。因此,原来我觉得同事不能按新教育的理念做的事,我就取而代之,比如写评语,虽然我不是班主任,评语一律都是由我代劳来写。现在我不仅要继续代写生命叙事,我还要让我的行动,来感染他们,让他们处理学生的问题,与我的理念一致,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班有个孩子,因为特别调皮与坐不住,班主任认为他是多动症,安排他坐特殊位置,宣布其他同学不得与他一般见识,上其他课他可以去不上,在办公室做家庭作业。这孩子表现也就可想而知了。面对这样的班主任,我什么也没说,我给她展示了孩子的生命发展史,分析孩子调皮与坐不住都是因为他用不正确的方法在摆脱自己的“困境”,他是在寻求家长、老师的关注与爱;告诉她这两年这孩子生日时,我送的故事与诗歌蕴含的意义及孩子得到这样的生日礼物后的变化,然后当着她的面,处理孩子的问题,让她看到,我是怎样教育孩子遵守规则,让孩子在遵守规则中获得我的爱。当她看到我的方法确实有效后,她处理这孩子的事情也开始试着用我的方法来处理了。当然这样的做法也许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她,但是她有改变总比没改变强吧。

我想如果不是我对这孩子长期坚持教育与教育的确有成效,我是不能说服她用我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的。什么叫“己立立人”啊,我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了。

阅读《论语》,上《论语》课,不仅让我学到了干老师的许多优秀的学习方法与独特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让我在教室里去追寻“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道德境界。

《给教师的建议》――甘愿死去活来

当初在教育在线注册网名时,给自己取名“飓风”其目的就是要颠覆自己教学成见,实践全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可是,进入教育在线后,开展了儿童课程,自己的课堂教学基本没有改变;进入网师后,虽然在追求理想课堂,自己对理想框架还是把握不牢,理解不深,运用起来更是费劲,因此,自己的教学风格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给教师的建议》读得特别细致,先在书上批注,再在电子文档上批注,上课后,再把老师的观点整理在相应的篇章里。更重要的是,一条一条地对照自己的教学来读,读一条,我就在教室里去实施一条……随着读《给教师的建议》的深入,我的课堂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每一课,我都力求去追逐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我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的训练,我希望他们训练有素,我梦想着有一天,他们能自己解读文本,他们能在自己的穿越中变强大。

《读给教师的建议》不仅让我课堂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而且还让我与家长的联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去年,每周给家长写信不知写什么,总是到榜样帖子上去“取经”,看到哪个内容好,就写哪个内容,甚至有些信是“泊来品”,没有形成自己家校联系的体系,更无风格所言。真不敢想象当时家长读着自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信,是怎么适应的,也许根本就不知所措。想想当时自己还真是可笑,还怪家长不配合学校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当读着《给教师的建议》中《家庭要有教育学素养》时,自己找到了建立家良好校联系的办法,在每周的信中,给家长“贩卖”苏霍姆林斯的理论,并用自己在课堂上实施苏氏理论的案例作说明。这学期又开始“贩卖”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把自己在网师学到的理论传授给家长,让自己的家校联系有一个体系,以此来提高家长们的教育学素养。

从9月底开始,我又以马老师为榜样,坚持每天给家长发短信,汇报孩子的突出表现,引导家长开展丰富的家庭活动,帮助家长对孩子们的学习进行深入的指导。

真的,这样的家校联系我现在还离不开了,如果哪天没有发家校联系,就总觉得少了什么似的。每天的短信真的帮了我不少忙。就拿作文教学来说吧,三年级习作是一个难点,因为有这样的短信,每次习作指导后,我都把习作提纲发给家长,他们就能对照提纲检查孩子的习作了。在他们的帮助下,我觉得孩子这学期的作文棒极了,他们轻松地走过了起步作文这一难关。孩子们也每天盼望看到我发的短信,因为那里有自己突出的个人表现。家长们也喜欢看这样的短信,他们希望在短信中看到自己孩子的名字,也愿意根据短信中的提示来指导孩子学习。

读《给教师的建议》也改变了我开家长座谈会的方式。

原来,一学期一次,每次由我主讲,汇报孩子们考试成绩,再提出教育教学要求,批评一些不管理孩子的家长。完全是一副“霸主”的姿态,效果会好在哪去呢?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我在家长座谈会上也运用苏霍姆林斯的教育学循环的原理,让家长们享受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进一步管理好孩子的愿望,把他们也置身在苏霍姆林斯的教育学的良性循环当中,促进他们成为优秀的家长。现在的家长座谈会,成了老师、家长交流管理孩子经验的交流会,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研讨会。

比如,上学期我们开的家长座谈会,我们首先回顾了我在每周致家长信中学习的《给教师的建议》的理论,再学习了《点》这个绘本,并用苏霍姆林斯的理论来解释这个绘本,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为孩子们建立“镜框”的问题,接着,请了唐诗淼的爸爸和王浩璇的妈妈介绍了他们与孩子共读共写共生活的经验。在上期家长后,从来不管孩子的余天麟妈妈,努力向榜样学习,不仅每天与孩子共读共写共生活,培养起孩子阅读的兴趣,还纠正了孩子许多坏习惯,一跃成为我们班的榜样家长,在这学期的家长座谈会上,用现身说法,介绍了家长与孩子共读共写共生活带来的孩子的变化。

虽然我常和家长们开玩笑,说我写的信与每天发的家校联系像是沙漠里唱情歌,但是,我真的能感受到家长们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说每天的日常管理,光是今年家长们自发的组织孩子们搞的大型活动就有三次。第三次我去参加了,目睹了他们在重阳节,带着孩子到郊区的一个敬老院去慰问那里的孤寡老人。孩子们为老人们表演节目,家长们为老人们捐款,他们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给孩子以深刻的影响。当然啦,坚持与孩子共读共写共生活的家庭越来越多,买书的热潮也一次又一次地掀起……

我知道,因为根本改变了家校联系的方式与内容,我们班孩子们在家的精神生活也日渐丰盈。

读《给教师的建议》,让我的教育教学死去活来。我的获得新生的教育教学正在帮助我去追寻我那美好的梦想。

《静悄悄的革命》――站在新的起点

开始上《静悄悄的革命》了,我还在忙期末的评语(为了让孩子在读写绘作品中能写诗,让自己挑战自己,用诗歌来给孩子们写评语,花费了很多时间)、忙年会的发言稿,书一点也没有看。第一次上课了,听得云里雾里,真是不知在讲些什么。

好在假期接蹱而来,好在去年会的路上是一个人的旅程,近三十个小时的一人旅程,有时间安静下来读《静悄悄的革命》了,好在自己以前有过搞合作学习的经历,在读的时候,不断地与自己的做法对照,后来的两次课就轻松多了。

在做过关作业时,用《静悄悄的革命》的理论对自己以前搞的合作学习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剖析,清晰地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因此,《静悄悄的革命》让我的合作学习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现在,我在搞合作学习时,对在合作中怎样体现“浪漫-精确-综合”更清楚,特别关注那些“不确定”性的思维,注意与有“不确定”思维的学生对话,让不确定的言语能深入到其他学生的心中,让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发挥威力。

心理学――走近孩子心灵

下半年,选了心理学课程。说老实话,这半年读书更是读得踉踉跄跄,不是临到上课之前,是读不完书的,甚至经常完成不了预习,即使完成了,也完成得相当地差劲,对书上的内容似懂非懂。为了弥补自己的缺陷,总是强迫自己在做饭时,游泳时,特别是在面对学生时,去思考书上的内容,想着想着也有想通的时候,于是马上翻看授课记录,翻看原文,多多少少也些收获,当然要达到网师的水平还差得远呢。

即使只有这一点点的收获,对我的追梦行动也大有帮助。看学生时,开始注意他们发生这件事的整个生命历程了,对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开始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了。比如,我班有一个孩子,如果用考试成绩这一外在的标准来看,他绝对是一个差生(语文一般考80来分,数学一般考6、70分),半期考试后,家长虽然着急,但自己却仍想一如既往地不管,要我帮他找个老师给他补课。我从孩子整个生命成长史来给他分析了孩子学习差的原因,细致地指出孩子在整个生命成长中的进步,让他看到了希望,表示一定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成长,不再不问不管了,不再以出钱就以为尽责了,而是认真地开始与孩子共读,开始与孩子讨论问题,开始与孩子一起穿越那些对孩子来说还很难的知识……家长的转变一定会带来孩子的转变,孩子后半期开始进步了,虽然进步是那么的缓慢,但种子开始发芽,我们就有希望看到结果。

我班还有另外一个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出名了的,来到我们班也遭到家长与同学的讨厌,甚至班主任也坚信他有“多动症”,觉得根本无法改变他。虽然在两年的儿童课程中,他有些改变,但对他长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问题,我也感到束手无策。在学了心理学后,我从他整个生命史来看他的问题,我知道了他的问题出在他的环境上,出在他用不正确的方式来摆脱他的“困境”。我知道,我要改变他,必须要改变他所处的环境,必须要让他的家长坚持与他深度共读。虽然我知道,要改变他所处的环境――要改变他整个家庭的观念,要改变他所有老师的观念――谈何容易,但我已经找到解决的办法,我就绝不放弃。我已经在开始着手进行解决了。即使这条路还很长很长,我也要坚持下去,为一个生命的成长而坚持,值得!

心理学的学习,我现在还在做过关作业,特别是用心理学的理论来分析一个生命现象,心理学的知识才能在我生命中活起来。我还更愿意走近每个学生的心灵,去翻阅他们整个生命的成长史,来寻找他们生命发展路径,来让心理学知识在我生命中活起来。我现在还不能如陈老师、马老师她们一样,写出每个孩子这学期的生命叙事,我又明确了一个具体的目标,我会一起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追梦任重而道远啊,我怎么跩得起呢?

《教育的目的》――把握教育的节奏

读怀海特的《教育的目的》是在魏老师的微博的催促中开始的。这学期一直不能把握好节奏,感觉好像是被迫读书,总感觉魏老师拿着大刀站在身后坚定而温和地追赶着自己读书,有时看他的微博真想用他那无形的大刀反捅他几下,让他犯晕,免得他催命……想是这样想了,不过还真感谢他时时处处提醒,否则可能真要一天到晚忙昏了头,而把读书这事忘得一干二净的。因为有他的提醒,总算在上课前把书读了两遍,但作的批注极少,多是对照自己的课程在想,想自己的课程哪些地方是浪漫,哪些地方是精确,哪些地方是综合,想怎样把握课程的节奏,想得特别多的课程就是这学期的共读《绿野仙踪》,并用这样的理论指导自己进行课程的进行,让孩子们在“浪漫-精确-综合”的节奏中稳步前进。

共读《绿野仙踪》已经进行了一学期了。在开始共读以前,有好些孩子早就自己读过了。我计划是按“浪漫-精确-综合”三步来读的:

第一步,在班级分角色朗读。要求是每个孩子自己在多萝西、稻草人、铁皮人和狮子四个角色中自选一个角色,从始至终都朗读那个角色,班级共读时,相同角色的人坐在一起读自己担任的角色的话,其他角色和叙述部分由我读,让孩子们在分角色朗读中以人物自居。

第二步,根据我设计的题目进行主题探讨。这一遍,要求孩子们对书中部分段落作精细的啃读,进行批注、讨论,再总结出故事蕴含的道理进行记录。这一遍读得特别久,读了两个多月。在读这一遍中,不断地设计些具有挑战事让孩子们去做,并告诉他们这是他们通向自己梦想 “奥芝国”的黄砖路上遇到的困难,希望他们能克服困难,不断前进。这样,他们把读书与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了,在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不断地去克服困难,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当我展示他们的成果时,他们了为自己能完成这样的任务而惊叹,为能完成这样的任务而欢呼。

第三步,要求孩子们用我提供的剧本或自己改编的剧本来演童话剧。现在,孩子们的表演已经拉开的序幕,今天(1月4日)已经有一个小组进行了表演。要在复习期间短短的一周时间组织并排练出来一、两章内容的表演,这中间有多少困难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不过他们已经克服了,他们在自己通往“奥芝国”的黄砖路上又向前走了一大步。

我要求每个孩子必须参加演出,小组自由组合。任务布置以后,许多孩子就自发地组成小组,但有的孩子却没有参与到小组中去。我对这些没有参与的人进行了了解,有的是还没有开始组织,有的是组织了却找不齐自己所需要的人。于是我进行了温和的强迫。我假借检查有好多小组、每个小组有哪些人为由,让已经成立的小组进行展示,再请“自由人”站到讲台上去。这时奇迹出现了,站在讲台上的“自由人”,有几个自己就开始在“组团”了,而已经“组团”还差角色的小组,就向这些“自由人”发出了邀请,“自由人”基本都有了着落,只有一个女生还没有着落。

有趣的事发生了。在讲台上“组团”的那个组全是“光头和尚”,谁来演多萝西呀?我向他们推荐还没有着落的女生,可他们异口同声地拒绝了。理由是他们都不喜欢那个女生。我不再理他们,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只见他们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愿意自己男扮女装去演多萝西。不知他们又嘀咕了些什么,最后,他们自己向那个不喜欢的女生发出了邀请,请她到他们组去演多萝西。那女孩也欣然前往。另外,有两个小组向我求救,说他们还各差一个人。可是班上现在已经没有多余的人了。我突然想起上午有个孩子告诉我他那个小组只有两个人,希望我帮助他们找组员,我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一问才知道他们还是两个人。两个人是根本无法表演的,告诉他们,其他还有两个小组各差一个人,问他们怎么办?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解散自己两人小组,参加到其他两个小组中去。

我想,不管表演的效果怎样,光是这个“组团”就已经够精彩的了。孩子们其实是在学习自己怎样建立的共同体,学习怎样与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人合作,学习在共同体内怎样分配任务(角色与担任的工作),怎样协调时间、怎样坚持与放弃己见……只要每个小组能够成功演出,那么这一次共同体的建立就应该算是成功的。

这三步,其实每一步中都还包含着“浪漫-精确-综合”。虽然我已经应运了《教育的目的》中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但要深入地把握这些理论,还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总结。我将在过关作业中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让这些理论深入自己的骨髓,融入自己的生命。

在网师读的书就这些。书虽然读得少了点,但每本书都在我生命里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都让我的行动有或多或少的变化。

还有一本《教育人类学》正读着呢,因为还没有真正读进去,还没有转化成行动,只好放在明年来写了。

在网师,每周的《网师班会》和《周日静思》是必读的。真应该好好感谢魏老师与干老师,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给我以启迪,让我在追梦的路上走得毫不动摇,坚定无比。

课程,穿越中成长

老实说,今年主要精力都放在教室里呢,可现在回头看看,真不知从什么地方说起。还是从阅读与课程的关系说吧。

晨诵――向着明亮那方

在做儿童课程以前,我除了读过极少的中国古诗之外,基本没有读过其他诗歌。在2009年,为了做儿童课程,开始读诗歌了,并带领孩子们晨诵。可是那里的晨诵,没有课程观念,这儿去找一首,那儿去找一首,整个课程显得支离破碎。从2010年起,我开始有了课程意识,开始按主题来做晨诵课程。

今年一开始我就做《金子美玲歌谣?春》,开始在金子美玲的《向着明亮那方》中穿越。但是,做这个课程时,因为在教育在线上有笑颜星空、紫藤物语他们的榜样帖子,我每天在帖子上去取经,学习笑颜星空、紫藤物语他们的操作方法来指导孩子们晨诵。后来,紫藤物语还倾囊相助,把他们的课程资料全给了我,我只是在他们基础上稍微改动了一下,加了些诗歌,就在自己班级去实施。

严格说来,《金子美玲歌谣?春》这个课程还不属于我的课程。因为这个课程没有我的开发,没有我自己独立的穿越,是站在榜样的肩膀上起飞的。但在榜样的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晨诵操作的具体方法,亦步亦趋地跟着榜样们前进。

每天读金子美玲的诗歌还没有觉得什么,更没有体会到金子美玲的诗歌的纯美的风格。在做了六周24首《金子美玲歌谣?春》这个课程后,春天还没有过去,我就在教育在线上找到了许多其他诗人关于春天的诗歌,又做了一个为期五周的《春之歌》的晨诵课程。在做这个课程时,我对诗歌的解读就轻松多了,在这些诗人的诗歌与金子美玲的诗歌马的对比阅读中,我一下子体会到了金子美玲的纯美的风格,我一下子喜欢上的金子美玲的诗歌。我知道,我的这种成长,都是在诗歌中穿越的原因。

进入夏天了,我又开始了《金子美玲歌谣?夏》的课程。这一课程,在教育在线上只有笑颜星空的9首诗歌,对于我要做两个月的课程来说真是太少了。没办法,只有自己开发了。我每天一首一首地啃《向着明亮那方》上的诗歌,同时也得到了马玲老师的帮助。

在马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在毛虫群落成立了一个小小的讨论组,共同开发金子美铃夏的课程,研讨内容包括挑选诗歌,完成解读及教学策略、课件制作,直到上课、学生反馈,课后反思等诸多方面。

我最记得清楚的是6月2日晚讨论《橙花》《感冒》了。那晚,在马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从怎样解读诗歌、晨诵课上操作以及课件的制作都进行了讨论。从那天以后,我读金子美玲的诗歌完全不一样了。原来,我读金子的诗歌时,我看不到诗歌里的孩子,只能看到诗说的什么就是什么。比如,《葫芦花》这首诗,我原来读的时候,我就只能看到星星和葫芦花,它们完全没有生命,完全没有情感,也不知道诗在说些啥。在讨论之后,我再读《葫芦花》时,我就看到了诗中两个孩子,一个叫星星,一个叫葫芦花……由此,我还看到了我班级中类似的孩子。

我终于明白了,只有自己独立地去穿越,只有自己穿越过后,在别人的帮助下,才会有顿悟的时候。我又一次在诗歌的穿越中成长了。

对诗歌的理解有一定的进步,但怎样写诗为孩子们示范可是我的特别弱的弱项。有一次在与马老师讨论写诗时,我告诉马老师,我自己就写不来诗。马老师告诉我:“什么是诗呀,把完整的句子拦腰截断。”我对马老师的这句话琢磨了一两个小时,终于明白,“怎样写诗呀,让涌动的情自然流淌”,我让“兴发感动”变成了自己的经验,也开始敢在晨诵时为孩子们写点诗了。

这时,我班的孩子们已经开始有创作诗歌的热情,但他们还走不出模仿的路子。我知道,问题出在我自己身上。为了给孩子们示范写诗歌并不难,我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挑战,用诗歌来完成学期的评语。后来,在小风习习的帮助下,我真的用诗歌写完了所以孩子的评语。当我们在“金子美玲歌谣?夏”的结束仪式上,为孩子们送出一首首评语诗时,孩子们高兴得哦,也开始了自己写诗的历程。

走进暑假,在马老师的指导下,大毛虫们又开始为秋天的晨诵做准备了。开始了谢尔大叔的诗歌讨论。那段时间,虽然我还在为自己的期末而忙碌,还在为年会的发言而忙碌,但我总是参加讨论,虽然我没有发言,但我必定有一定的穿越,所以后来在自己做《谢尔大叔幽默之风》的课程时,就轻松多了。

在准备暑假讨论时,马老师让我当金子美玲诗歌讨论小组的组长。虽然那段时间特别是忙,我知道这又是一次真正的穿越,又将是一次真正的成长,欣然同意。在去开年会时,也带着《向着明亮那方》,有空就拿出来读,希望在年会后,与毛虫们一起有一次快速的成长。

年会一完,在西安玩了两天,回到成都后,我就开始了《金子美玲歌谣?秋冬》的准备。用了整整两天时间,选出了53首金子美玲的诗歌,并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分成了“秋”“冬”两个课程,还做出了一份课程计划。

讨论开始了,我首先把自己的课程计划抛出来让大家讨论,把大家搞得一头雾水。后来在马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还是从理解诗歌入手才让讨论深入进行。再后来,干老师针对我们对诗歌理解的问题,从主题的选择、诗的韵味、怎样把握诗的内核等方面来指导我们写导读语,以此来理解诗歌。

我第一次写导读语,我根据前几次讨论的成果,又重新把选出来的五十多首诗分成了“我是谁”“我心浪漫”“我心善良”“我心快乐”“我心寂寞”五个小主题,并给每首诗写了导读语,还写了每个小课程导读语和总结语,写了整个大课程的导读语和总结语。7月29日晚的讨论,让我知道了我的导读语完全没有把握诗歌的内核,只是把诗歌进行了一次大串连,是根本不行的。面对这样的结果我庆幸有这样的讨论,有这样的穿越,否则真不知道自己会把什么样的课程带给孩子们。

面对这样的失败,我心里的失落与自卑真是无法言说。但我不是那种遇到失败就放弃的人,不是那种自卑就会沉沦的人,我有超越自卑的欲望,我希望自己成为真正能掌握课程的人。于是,我再一次根据讨论成果,重新为每首诗歌写导读语。

这一次写导读语,心里总是想着怎样去把握诗歌的内核。那几天,头脑里只有金子美玲的诗歌,自己一天到晚想的都是导读语怎么写。到了8月1日讨论时,我已经再次写了近一半的导读语。

8月1日的讨论毛虫们沉默了,也许是因为自卑的原因吧。马老师见只有她、干老师和我发言,就停止了讨论,目的在于真正修炼大家的技艺。讨论停止后,我也想了很多,也和小风习习讨论了很久,小风还在群里发了一段魏老师网师班会中的一段话来鼓励大家超越自卑。那天晚上的讨论还是无果而终。

夜深了,我久久不能入睡,我在电脑上敲下了如下一段文字,想在第二天早晨发在群里,与大家共勉:

三年级毛虫们:

今天晚上的讨论因没有人发言而中断了。我和小风一直都在思考不发言的原因。我们觉得还是源于我们太自卑。说老实话,29日晚上讨论后,我特别沮丧,写了那么多导语基本上都不能用。不要说与干老师、马老师写的导读语比,就是与你们写的导读语比,我也觉得特别的自卑。但自身的存在状态就是如此,如果自卑下去,就无法改变自己;尽管写来没有用,但自己去写了,也就在诗中穿越了。当干老师、马老师出示他们写的导读语时,我就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我尽管写得很不好,尽管写了也用不上,但必定是自己的一个修炼过程。再说得功利点,我自己写了,抛出去的瓦碎片却挽回了金子(不敢用“抛砖引玉”这个词,因为自己写的砖都称不上)。所以,毛虫弟弟妹妹们,我们应该加把油,努力把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好,然后,在干老师和马老师引导我们时,积极参与讨论,才能珍惜自己的珍贵的生命,才会发展你——作为教师的你。我知道,许多毛虫都写了,因为干老师和马老师写得太好了,所以,就不好意思发自己写的了。你们想想,自己在上课时,如果学生没有反应,你怎么知道怎样引导他们呢?同样,如果我们大家都没有反应,干老师和马老师又怎样引导我们呢?所以,我们不应该不好意思,把自己写的发出去,让讨论热烈起来,我们才会有收获。毛虫们,加油吧!准备好了就与我联系同,到时,我们再请马老师、干老师一起与我们讨论。毛虫们,加油呀!

没想到,那晚小风也难以入眠,她给马老师写了一封长长的信。马老师在她的信中知道了第二天是她的生日,8月2日早上早早地起床为小风准备生日诗歌。干老师还把诗歌进行了改写送给小风。我和许多大毛虫亲历那朴素而华美的生日庆典,我忽然明白了晨诵、生日诗怎样与学生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结合起来的真谛;我明白了生日送诗的意义。我也知道了,我昨晚写的那段话不必发了,马老师、干老师通过生日送诗的方式已经能很好地解决大毛虫们自卑的问题。在这样的穿越中我又有了一次顿悟,这为我下半年的生日送诗带来了许多便捷。

金子美玲的诗歌课程讨论结束了,毛虫们又各人领了任务制作课程的PPT。当伙伴们把自己做的课程PPT上传到共享后,我发现我再也不愿意用别人做好的现在的PPT了,总觉得别人做的与自己的生命有隔,与自己班级学生的生命状态有隔,总会在同伴的PPT上做许多修改。这也是自己经历的暑假穿越的结果吧,这也是成长的表现吧。因此,对那些领了任务没有完成的人,我不再追问,而是自己制作,我想,与其我去修改别人的,还不如让自己去穿越,那样效果会更好。

就这样,我把整个课程中用的42首诗的PPT全部做了一遍。这又是一次穿越。如果按怀海特的理论来看,这一次应该是“综合”的过程了。在这一过程中,我对技术怎样为与诗歌服务,怎样利用技术让诗歌与学生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又了了明确的认识。这让我在晨诵的操作中又轻松了许多。

接送,我们又开始了“谢尔大叔幽默之风”的课程。因为有暑假的讨论,因为自己独自穿越了“金子美玲之心”的全课程,在做谢尔大叔的晨诵时,也觉得轻松了许多。

“谢尔大叔幽默之风”我们做了5周,孩子们可喜欢谢尔大叔了, 80%几的人买了谢尔大叔的诗集与绘本故事,近段时间都沉浸在谢尔大叔的诗集里呢,他们要自己走完剩下的几步。

现在,我和孩子们穿行在《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中。这对于我来说也一次全新的穿越。与其说是带着孩子们为今后的农历课程打基础,倒不如说是为自己今后做农历课程打基础。我知道,我的中国古诗词的基础极差,在网师《唐宋词十七讲》的过关作业勉强过关,而《人间词话》的过关作业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去做,现在跟着学生打基础的时候,先给自己把基础打打,放假后,每天用短信的方式来带领孩子们继续穿越。不管孩子能读多少,我自己都要把这本书读完,在明年再重修网师的《人间词话》,到时做农历课程时,也许会好些吧。

在晨诵中穿行,在诗歌中穿越,我和孩子们都向着明亮那方生长了一大截。

共读――行走在黄砖路上

从二年级下期开始,我们班就开始了整本书的阅读。

为了这整本书的阅读,我们在一二年级讲了100多个绘本,又要求亲子共读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小熊温尼?菩》《笨狼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等书。二年级下期一开始,我们就在班级开展了共读整本书的活动,同时每周坚持做绘本的读写绘。

在马老师的建议下,我们从《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开始共读。《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一开始的故事就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他们边读边笑,边读边手舞足蹈,把书中的故事再现出来。每天我们读一章,读完后,孩子们都要讲一讲自己类似的故事,我教他们用图画、用文字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学会了联想式批注。

在还在读《我和小姐姐克拉拉》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表演书中故事。孩子们完全沉浸在故事中去了,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也忘记了自己的害怕上台面对全班同学。杰杰是一个倔强的孩子,在二年级上期的一次全班性朗诵诗歌的活动中,他无论如何就是不上台朗诵,许多同学要陪同他一起上台,他就是当差全班同学大哭也不上台。没想到,在表演《我和小姐姐克拉拉》的时候,他参与到了表演中去,他完全沉浸在了故事之中,他前后分别参加了两个小组的表演。从那以后,他既敢上台表演,也敢上课发言了。

接着,我们又共读了《小猪唏哩呼噜》《苹果树上的外婆》。这几本书的共读我们都是一边读,一边做读写绘,一边表演,也不时的在书上做一些联想式批注。

暑假里,要求亲子共读《香草女巫》《女巫》和《四季短笛》。《香草女巫》《女巫》按我提供的讨论题,亲子讨论后,把笔记记录下来或者发在班级帖子上,或者开学时交到学校。《四季短笛》则要求孩子人每天进行一则的读写绘,开学时,每个孩子都有一本属于自己创作图画的《四季短笛》,我们还在班级进行了评比与奖励。

进入三年级,我们开始共读《绿野仙踪》。共读《绿野仙踪》,总体是按“浪漫-精确-综合”这样的节奏来进行了。

在进行《绿野仙踪》的共读前,我先自己把书看了两遍,然后在教育在线上找到陈美丽老师指导班级共读《绿野仙踪》的帖子“『整本书共读』 三年级《绿野仙踪》(陈美丽,三二班)http://bbs.eduol.cn/2008-2/24/14000914965.html”反复阅读,学习陈老师的共读经验,设计自己的共读方案。在设计共读方案时,采用的陈老师共读的讨论题。陈老师的讨论题中的这道题:“飞猴在这本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请你说说飞猴的故事。”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当时就在想,飞猴在书中起了什么作用呢?飞猴为什么对主人的帮助只有三次呢?这有什么寓义呢?这对于孩子们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但我想了想,我一个问题都回答不了,可我一点了不着急,我知道只要我带着孩子们一起穿越,经过穿越以后,需要讨论时,肯定会有答案,而且是与自身经验相关的答案。我把问题存在那儿,只等时机再说。

第一遍,我们分角色朗读,这一遍从全书的共读来看应该是浪漫感知阶段吧。其实在这浪漫中,也包含着精确,比如怎样才能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怎样的朗读才更符合人物性格。这都需要孩子们在事前去进行练习。在朗读时,其实又是对书中人物对话的综合运用。

第二遍,我们按照题目进行讨论,这一遍应该算是精确理解阶段。在讨论时,学生细读相关部分,然后根据讨论题目进行批注,接着进行班级交流。在进行班级交流时,要求所有孩子都边听边想,在讨论后,要归纳出本次讨论的要点,最后把这些要点记录下来。在这一遍中,我们把训练孩子们的自动化书写的能力融合了进去,孩子们在精确理解本书主题时,也进行了各种读写的精确训练。其次,在这一遍中,我们还设计了相关有难度的活动,让孩子们去挑战,让他们真正把书上的经验与自身经验结合起来,不仅让孩子以书中角色自居,还让他们真正地走在自己通向梦想奥芝国的黄砖路上。

在这遍讨论时,在讨论到有关飞猴的问题时,我上面所提到的问题都得到了圆满的解答。特别是飞猴为什么只帮三次的问题,孩子们理解得非常好。现在“飞猴”已经成了我们班的密码。当有人要寻求帮助时,肯定就有人提醒:“向飞猴求救只有三次哦,还是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吧!”或者有人干脆就说:“这样的问题就让你陷入绝境,让你向飞猴求救啦?”寻求帮助的人就去自己想办法解决了。

第三遍,让孩子表演童话剧。这一点前面已经有详细的叙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班级共读,我们还差得很远呢,我们还继续走在追求梦想的黄砖路上。

生日送诗(故事)――因此而明亮

孩子们过生日,二年级时送的是故事,进入三年级变成了送诗歌。

还是说说上半年生日送故事吧。说老实话,小时候,看过许多“娃儿书”,长大后,再也不看这些“娃儿书”了。进入儿童课程后,才开始看绘本,想想就知道自己的储备量是何等的匮乏,每当看到常丽华送的生日故事是那么的切合孩子的生命时,就为自己的匮乏而难过。这还不算真正难受的,最难受的是,每当要给孩子送生日故事时,那个难受的滋味才不得了呀,孩子的生日临近,自己去找不到合适的故事,真叫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哦。有两次走到绝境时,马老师还充当了“飞猴”,救了我一把,我才把孩子的生日给过了。所以,只要有时间,就在网上或书店去看绘本,看到有用的就把它储存起来,好孩子们生日时用。

下半年进入了三年级,送生日诗了。我暑假时,买了金波的诗歌集,准备用来晨诵的。后来书就成了我选生日诗的“园子”了。一是我确实诗歌匮乏,二是我觉得金波的诗歌不深,对三年级的孩子刚好合适,我干脆用他的诗歌来做一个生日课程,让他的诗歌与这学期过生日的孩子相关联。从9月16日丁致远过生日开始,到现在1月2日陈柯洁的生日结束,我们班这学期已经有20上孩子过生日了。这个月还有3个孩子要过生日,我还将用金波的诗歌来送给他们。

嘿嘿,想想我还真有点“牛”,一学期的生日送诗只送一个诗人的诗歌。这让我本来准晨诵金波诗歌的计划变成了在生日课程中的一个隐形课程了,因此也取消了这晨诵计划,改成了晨诵《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选读了。

一年来,每当孩子一过生,我都要送给他们特殊的生日礼物,这样的礼物他们特别期待,也特别重视。他们也因这样的礼物而改变。

亮亮,小时候因为妈妈生妹妹时,被送回过老家,他一直用各种不正当的方式来引起人们的注意,用这样的方式来寻求爱。可想而知,他们方式会遭受到怎样的挫折。进入小学后,我一直用向他表示我爱他的方式来引导他。在他去年过生日时,我送给他的生日故事是绘本故事《永远爱你》,通过绘本,我向他表明了不管他是什么人,我都永远爱他。从那次生日后,他明显得改变很多,能够用我希望的方式来赢得我的爱。今年我又用金波的诗歌《叶笛》来送给他,并针对他的优点进行了改编,赞扬他读书声和发言声。从那以后,他更爱读书、更爱发言了。想想,当一个孩子专注于发言时,他的纪律还会成问题吗?

孩子们在一个个故事、一首首诗歌中变得明亮起来;我也在一个个故事、一首首诗歌中走进孩子们的心里。他们看到过的东西一定会变成他生命里的东西。这不,今年我过生的时候,他们也送给我一首诗,为我举行生日庆典;上周他们又为班主任龙老师举行生日庆典。幸福呀,这就是当老师的幸福!

生日送诗(故事),孩子们和我都因此而明亮起来。

道德图谱――我要做个好孩子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